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7页 |
1.1 列当研究概述 | 第19-23页 |
1.1.1 列当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 第19-20页 |
1.1.2 列当的危害 | 第20-21页 |
1.1.3 主要种类、寄主范围及分布地区 | 第21页 |
1.1.4 防治方法 | 第21-23页 |
1.2 独脚金内酯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2.1 独脚金内酯的发现、结构及命名 | 第23-24页 |
1.2.2 独脚金内酯的生物活性 | 第24-25页 |
1.2.3 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 | 第25-27页 |
1.2.4 土壤营养条件对独脚金内酯合成的调节 | 第27页 |
1.2.5 独脚金内酯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 第27-28页 |
1.3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3.1 种子萌发的生理变化 | 第28页 |
1.3.2 种子萌发的激素调控 | 第28-30页 |
1.3.3 种子中贮藏物质的转化利用 | 第30页 |
1.3.4 列当和独脚金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4 转录组测序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1.4.1 转录组测序的基本方法 | 第32页 |
1.4.2 RNA-Seq测序平台 | 第32-33页 |
1.4.3 RNA-Seq主要功能 | 第33-34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1.5.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4-35页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甜瓜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7-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1.1 材料 | 第37页 |
2.1.2 方法 | 第37-38页 |
2.1.2.1 无菌苗的获得 | 第37页 |
2.1.2.2 子叶选取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1.2.3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1.2.4 不同浓度抗生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8页 |
2.2 结果和分析 | 第38-41页 |
2.2.1 不同日龄子叶对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 | 第38页 |
2.2.2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3 不同浓度抗生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2.3.1 讨论 | 第41页 |
2.3.2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甜瓜CmCCD7和Cm CCD8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42-5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9页 |
3.1.1 材料 | 第42页 |
3.1.2 方法 | 第42-49页 |
3.1.2.1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42-43页 |
3.1.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3-44页 |
3.1.2.3 CmCCD7和CmCCD8基因保守片段扩增 | 第44-45页 |
3.1.2.4 CmCCD7和CmCCD8基因全长的扩增 | 第45-47页 |
3.1.2.5 CmCCD7和CmCCD8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7-48页 |
3.1.2.6 CmCCD7和CmCCD8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3.2.1 CmCCD7和CmCCD8核酸序列分析 | 第49页 |
3.2.2 CmCCD7和CmCCD8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49-50页 |
3.2.3 CmCCD7和CmCCD8蛋白序列分析 | 第50-51页 |
3.2.4 CmCCD7和CmCCD8蛋白同源性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51-53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3.3.1 讨论 | 第53页 |
3.3.2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CmCCD7和CmCCD8基因的RNAi突变植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 第54-68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4-61页 |
4.1.1 材料 | 第54页 |
4.1.2 方法 | 第54-61页 |
4.1.2.1 CmCCD7和CmCCD8基因的RNAi载体构建 | 第54-58页 |
4.1.2.2 RNAi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第58页 |
4.1.2.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8页 |
4.1.2.2.2 根癌农杆菌的电击转化 | 第58页 |
4.1.2.3 根癌农杆菌介导甜瓜的转化 | 第58-59页 |
4.1.2.4 转基因甜瓜的PCR检测 | 第59页 |
4.1.2.5 转基因甜瓜的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59-61页 |
4.1.2.6 IAA和ABA含量的测定 | 第61页 |
4.1.2.7 5-deoxystrigol的提取和UPLC-MS/MS分析 | 第61页 |
4.1.2.8 P. aegyptiaca寄生数量统计 | 第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4.2.1 CmCCD7和CmCCD8的RNAi载体构建 | 第61-62页 |
4.2.2 转基因甜瓜的PCR及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62-63页 |
4.2.3 转基因甜瓜CmCCD7和CmCCD8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63页 |
4.2.4 甜瓜分枝情况和激素IAA和ABA的水平变化 | 第63-65页 |
4.2.5 5-deoxystrigol的UPLC-MS/MS分析 | 第65页 |
4.2.6 列当寄生率的统计 | 第65-66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4.3.1 讨论 | 第66页 |
4.3.2 结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埃及列当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转录组分析 | 第68-10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2页 |
5.1.1 材料 | 第68页 |
5.1.2 方法 | 第68-72页 |
5.1.2.1 待测样品的准备 | 第68页 |
5.1.2.2 RNA测序文库制备和测序 | 第68-69页 |
5.1.2.3 Illumina reads的预处理 | 第69页 |
5.1.2.4 转录组的重头组装 | 第69页 |
5.1.2.5 功能注释与分析 | 第69-70页 |
5.1.2.6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70页 |
5.1.2.7 qRT-PCR验证 | 第70-72页 |
5.1.2.8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72页 |
5.1.2.9 种子萌发激素处理试验 | 第7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2-98页 |
5.2.1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评估 | 第72-73页 |
5.2.2 qRT-PCR验证测序结果 | 第73-75页 |
5.2.3 转录组数据的统计概要 | 第75页 |
5.2.4 转录组功能注释 | 第75-82页 |
5.2.5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 | 第82-83页 |
5.2.6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第83-85页 |
5.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 第85-87页 |
5.2.8 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分析 | 第87-90页 |
5.2.9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90-91页 |
5.2.10 核酸到蛋白质合成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 第91-92页 |
5.2.11 激素合成代谢相关差异基因的分析 | 第92-96页 |
5.2.1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激素水平和种子萌发试验 | 第96-98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98-100页 |
5.3.1 讨论 | 第98-99页 |
5.3.2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0-103页 |
6.1 甜瓜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00页 |
6.2 独脚金内酯合成相关基因及其RNAi植株的分析 | 第100-101页 |
6.3 埃及列当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转录组分析 | 第101-102页 |
6.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2页 |
6.5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8页 |
附录A | 第118-119页 |
作者 简介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附件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