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抽油机节能方法的现状 | 第9-11页 |
1.3 国内抽油机节能控制的发展 | 第11-12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抽油机节能改造的研究方案 | 第14-38页 |
2.1 游梁式抽油机的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2.1.1 游梁式抽油机的现状 | 第14-16页 |
2.2 游梁式抽油机节能增效的途径 | 第16-24页 |
2.2.1 游梁式抽油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 第16-18页 |
2.2.2 游梁式数字化抽油机的工作特性 | 第18-23页 |
2.2.3 游梁式抽油机节能增效的途径 | 第23-24页 |
2.3 游梁式抽油机节能增效的技术与方法 | 第24-28页 |
2.3.1 减轻抽油机的运动件的重量 | 第24页 |
2.3.2 降低抽油机运动件的摩擦 | 第24-26页 |
2.3.3 采用新型结构使抽油机在运动时的不平衡系数为零 | 第26-28页 |
2.3.4 采用低功率,高效率节能电动机 | 第28页 |
2.3.5 同时建议采用高效率抽油泵、低摩擦井口和轻质抽油杆 | 第28页 |
2.3.6 采用变频器来使电动机的耗电降到最低 | 第28页 |
2.4 课题设计方案 | 第28-30页 |
2.4.1 课题总体方案 | 第28页 |
2.4.2 如何提高电机功率因数 | 第28页 |
2.4.3 对电机馈能的处理办法 | 第28页 |
2.4.4 总体设计方案 | 第28-30页 |
2.5 课题设计方案的选择 | 第30-38页 |
2.5.1 两种系统主电路结构 | 第30-31页 |
2.5.2 仿真实验研究结果 | 第31-33页 |
2.5.3 实验研究结果 | 第33-36页 |
2.5.4 课题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抽油机常用节能技术的研究 | 第38-55页 |
3.1 可控硅调压技术应用 | 第38-39页 |
3.1.1 调压节能技术的工作原理 | 第38-39页 |
3.2 变频调压技术 | 第39-40页 |
3.3 节能电机 | 第40页 |
3.4 游梁式抽油机的能量反馈问题 | 第40-41页 |
3.5 无功补偿 | 第41-43页 |
3.5.1 无功补偿效果分析 | 第42-43页 |
3.6 抽油机平衡与节能的关系 | 第43-48页 |
3.6.1 抽油机平衡理论 | 第43-48页 |
3.7 长庆机械总厂生产的抽油机的平衡特点及相关技术 | 第48页 |
3.8 长庆油田安201区块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实测数据分析 | 第48-55页 |
3.8.1 安201区块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3.8.2 区块机采效率提高技术对策 | 第51-55页 |
第四章 逆变式PWM变流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 第55-64页 |
4.1 硬件的设计与分析 | 第55-56页 |
4.1.1 逆变式PWM变流系统主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55-56页 |
4.2 逆变式PWM交流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 第56页 |
4.2.1 逆变式PWM变流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56页 |
4.2.2 电路分析 | 第56页 |
4.3 逆变式PWM变流系统的检测与保护 | 第56-57页 |
4.3.1 过压与欠压保护 | 第56-57页 |
4.3.2 再生反馈电压保护 | 第57页 |
4.3.3 过温及过流保护 | 第57页 |
4.3.4 轻载与过载保护 | 第57页 |
4.4 软件的设计与分析 | 第57-58页 |
4.4.1 编程语言 | 第57-58页 |
4.5 软件算法实现 | 第58-61页 |
4.6 主程序 | 第61页 |
4.7 定时中断 | 第61-64页 |
第五章 节能系统的实验与调试 | 第64-70页 |
5.1 课题样机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4-65页 |
5.2 课题样机现场测试分析 | 第65-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