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

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认知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7-3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9-22页
        1.2.1 建立哲学认知方法,为中国人居史提供一种新的诠释维度第19页
        1.2.2 整理传统环境思想,为当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第19-20页
        1.2.3 从空间哲学切入,使山地人居环境研究跃升至新的境界第20-22页
    1.3 案例选取的范围第22页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2-24页
    1.5 研究的基础理论第24-31页
        1.5.1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第24-27页
        1.5.2 基于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7-31页
    1.6 研究框架第31-32页
    1.7 研究中形成的两个概念第32-35页
        1.7.1 山水形上学第32页
        1.7.2 显隐山水系统第32-35页
2 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宇宙论第35-97页
    2.1 从“观象授时”到原始宇宙论知识系统的建立第35-56页
        2.1.1 圭表测影、天圆地方第35-38页
        2.1.2 巫觋创世、绝地天通第38-41页
        2.1.3 中宫天极、苍龙主春第41-48页
        2.1.4 河图龙出、洛书龟予第48-50页
        2.1.5 太一生水、昆仑崇拜第50-56页
    2.2 从“制礼作乐”到儒家宇宙论知识系统的建立第56-71页
        2.2.1 因于殷礼、禁令松动第56-58页
        2.2.2 礼本重建、轴心突破第58-59页
        2.2.3 气易阴阳、精微切换第59-63页
        2.2.4 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第63-66页
        2.2.5 春秋繁露、蓄意篡改第66-67页
        2.2.6 气破鬼神、山川存理第67-71页
    2.3 从“北冥有鱼”到道家宇宙论知识系统的建立第71-86页
        2.3.1 天地一气、万物皆种第72-74页
        2.3.2 姑射之山、神人居焉第74-75页
        2.3.3 云雨之上、琼楼广厦第75-79页
        2.3.4 鳌戴三岛、方壶胜境第79-81页
        2.3.5 千里江山、气韵生动第81-86页
    2.4 从“证阿罗汉”到佛家宇宙论知识系统的建立第86-95页
        2.4.1 大千世界、万法唯识第86-91页
        2.4.2 浮屠弥漫、须弥为中第91-95页
    2.5 本章小结: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宇宙论的解释架构第95-97页
3 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本体论第97-141页
    3.1 从“靠天吃饭”到原始本体论价值系统的建立第97-107页
        3.1.1 物性生命、唯生唯享第98-100页
        3.1.2 德性生命、广生广固第100-105页
        3.1.3 灵性生命、永生永续第105-107页
    3.2 从“中庸为德”到儒家本体论价值系统的建立第107-116页
        3.2.1 至诚率性、执中守正第107-113页
        3.2.2 山水比德、名正言顺第113-116页
    3.3 从“有无相生”到道家本体论价值系统的建立第116-126页
        3.3.1 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第116-121页
        3.3.2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第121-126页
    3.4 从“离苦得乐”到佛家本体论价值系统的建立第126-139页
        3.4.1 无相无住、般若空性第126-133页
        3.4.2 圆融广大、普渡慈航第133-139页
    3.5 本章小结: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本体论的解释架构第139-141页
4 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工夫论第141-177页
    4.1 从“卜宅相宅”到原始工夫论操作系统的建立第141-152页
        4.1.1 寻龙问祖、点穴立向第141-146页
        4.1.2 觅金度地、城池水利第146-152页
    4.2 从“天下有道”到儒家工夫论操作系统的建立第152-160页
        4.2.1 国野一体、家国同构第152-157页
        4.2.2 功料定额、比类增减第157-160页
    4.3 从“杖策孤征”到道家工夫论操作系统的建立第160-169页
        4.3.1 因借剪裁、择良选奇第160-164页
        4.3.2 生拙去弊、以小见大第164-169页
    4.4 从“觅心明心”到佛家工夫论操作系统的建立第169-175页
        4.4.1 圣山雪域、寺镇罗刹第169-172页
        4.4.2 道宣百丈、纵列异变第172-175页
    4.5 本章小结: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工夫论的解释架构第175-177页
5 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境界论第177-189页
    5.1 六种山水空间境界第177-182页
        5.1.1“物性山水”、“神性山水”的空间境界完成第177-178页
        5.1.2“德性山水”的空间境界完成第178-179页
        5.1.3“自性山水”的空间境界完成第179-181页
        5.1.4“空性山水”、“渡性山水”的空间境界完成第181-182页
    5.2 总体理论认知第182-186页
        5.2.1 理论样态:四重四方架构第182-184页
        5.2.2 显著特征:多元山水形上学的应用第184页
        5.2.3 工作原理:山水形上学空间实现的两条进路与三种操作模式第184-186页
    5.3 本章小结:六种山水空间境界的总体导向——显隐山水系统第186-189页
6 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之实践认知第189-249页
    6.1 文化根基决定了物性山水或神性山水是多数实践的初始导向第189-202页
        6.1.1 物性山水的普遍性与顽强性——以重庆为例第190-193页
        6.1.2 物性山水向神性山水迭变——以都江堰为例第193-195页
        6.1.3 基于天极系统的神性山水实践——以温州为例第195-197页
        6.1.4 基于昆仑系统的神性山水实践——以福州为例第197-200页
        6.1.5 协同天极系统与昆仑系统的神性山水实践——以阆中为例第200-202页
    6.2 德性山水大多基于已有神性山水空间格局的再开发与再解释第202-225页
        6.2.1 神性山水与德性山水的重叠——以北京为例第203-211页
        6.2.2 德性山水对神性山水的迁就——以南京为例第211-217页
        6.2.3 神性山水与德性山水的交错——以成都为例第217-221页
        6.2.4 神性山水对德性山水的溶解——以丽江为例第221-225页
    6.3 自性山水、空性山水、渡性山水一般具有嵌入性与不稳定性第225-247页
        6.3.1 自性山水的嵌入——以苏州为例第225-233页
        6.3.2 空性山水的嵌入——以杭州为例第233-241页
        6.3.3 渡性山水的嵌入——以大理为例第241-247页
    6.4 本章小结:复合实践体系第247-249页
7 结语第249-255页
    7.1 研究结论第249页
    7.2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49-251页
        7.2.1 论文创新点第249-250页
        7.2.2 论文不足之处第250-251页
    7.3 思考与体悟第251-255页
致谢第255-257页
参考文献第257-269页
附录第269-292页
    附录A:回顾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及相关讨论情况第269-275页
    附录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惯用国学概念的解释问题第275-276页
    附录C:哲学方法论问题意识解析第276-277页
    附录D: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77-280页
    附录E:方东美先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80-281页
    附录F: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81-282页
    附录G:唐君毅先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82-283页
    附录H: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83-285页
    附录I:劳思光先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85-286页
    附录J: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第286-288页
    附录K:杜保瑞先生建构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理论起因第288-290页
    附录L:禅宗美学拾遗第290-292页
    附录M: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书著及获奖情况第292页

论文共2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抽油机节能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陕北地区石油开发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