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 第13-18页 |
1.2.1 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述评 | 第13-17页 |
1.2.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调研点介绍 | 第19-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5 调研点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1.4.6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第2章 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中断 | 第24-36页 |
2.1 民俗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 第24-28页 |
2.1.1 民俗文化的内涵 | 第24-25页 |
2.1.2 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5-28页 |
2.2 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 | 第28-32页 |
2.2.1 繁荣兴盛 | 第28-29页 |
2.2.2 逐渐式微 | 第29-30页 |
2.2.3 传承中断 | 第30页 |
2.2.4 异化发生 | 第30-32页 |
2.3 民俗文化传承中异化发生的原因 | 第32-36页 |
2.3.1 传承断层与历史留白 | 第32-33页 |
2.3.2 民俗文化发展的漠视 | 第33页 |
2.3.3 文化过度商品化发展 | 第33-34页 |
2.3.4 传承中本真性的忽视 | 第34-36页 |
第3章 传统民俗文化再生产的当代背景 | 第36-47页 |
3.1 传统文化的复苏 | 第36-38页 |
3.1.1 国家的高度重视 | 第36-37页 |
3.1.2 寻找历史的记忆 | 第37页 |
3.1.3 冬眠后的苏醒 | 第37-38页 |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文化诉求 | 第38-41页 |
3.2.1 抢救与保护 | 第38-39页 |
3.2.2 文化诉求 | 第39-40页 |
3.2.3 文化形式 | 第40-41页 |
3.3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 | 第41-44页 |
3.3.1 文化自觉 | 第41-42页 |
3.3.2 文化需求 | 第42-43页 |
3.3.3 文化生产 | 第43-44页 |
3.4 村民内心的情感需要 | 第44-47页 |
3.4.1 寻根溯源 | 第44页 |
3.4.2 文化寄托 | 第44-45页 |
3.4.3 守住传统 | 第45-47页 |
第4章 传统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的展演 | 第47-64页 |
4.1 导演:基层政府负责传统民俗文化再生产的策划 | 第47-50页 |
4.1.1 寻找剧本 | 第47-48页 |
4.1.2 筹备资金 | 第48-49页 |
4.1.3 募集人员 | 第49-50页 |
4.2 场务:村委会与宗族理事会负责场地秩序与治安 | 第50-52页 |
4.2.1 布置场地 | 第50页 |
4.2.2 安抚民心 | 第50-51页 |
4.2.3 维持现场 | 第51-52页 |
4.3 演员:当地部分村民参与民俗文化表演 | 第52-61页 |
4.3.1 演员简介 | 第52-58页 |
4.3.2 演员甄选 | 第58-61页 |
4.4 局外人:多数村民被置身于文化再生产之外 | 第61-62页 |
4.4.1 被动接受 | 第61-62页 |
4.4.2 文化看客 | 第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当下传统民俗文化再生产的影响及评价 | 第64-72页 |
5.1 正面影响 | 第64-67页 |
5.1.1 有利于文化传承 | 第64-65页 |
5.1.2 促进村庄发展 | 第65-66页 |
5.1.3 增加旅游收入 | 第66-67页 |
5.2 负面影响 | 第67-69页 |
5.2.1 增加财政负担 | 第67页 |
5.2.2 民俗文化“快餐化” | 第67-68页 |
5.2.3 民俗文化认识的偏颇 | 第68-69页 |
5.3 传统民俗文化再生产的社会评价 | 第69-72页 |
5.3.1 民俗文化再生产的社会影响 | 第69-70页 |
5.3.2 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社会需要 | 第70页 |
5.3.3 民俗文化再生产的社会风险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73-74页 |
6.3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