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风险刑法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35页 |
第一节 风险刑法的源起 | 第17-20页 |
第二节 风险刑法理论的基本脉络 | 第20-28页 |
一、风险社会中传统刑法遭遇的困境 | 第21-22页 |
二、风险刑法理论的变革主张 | 第22-25页 |
三、风险刑法理论的立法体现 | 第25-28页 |
第三节 风险刑法理论面临的质疑 | 第28-33页 |
一、风险刑法理论社会学依据之反驳 | 第28-30页 |
二、风险刑法理论自身所具有的风险 | 第30-3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探寻风险刑法的原貌 | 第35-51页 |
第一节 风险刑法的社会学依据——风险社会理论 | 第35-43页 |
一、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概念 | 第35-38页 |
二、风险社会的生成逻辑 | 第38-41页 |
三、风险社会理论与中国 | 第41-43页 |
第二节 风险社会到风险刑法的理论跨越 | 第43-48页 |
一、“风险”并非风险社会理论与风险刑法理论的连接点 | 第44-46页 |
二、风险社会景象构成了风险刑法的现实语境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8-51页 |
第三章 风险刑法的现实依据:“风险”与“不安” | 第51-68页 |
第一节 “抵御风险”不足以构成刑法变革的充分要件 | 第51-56页 |
一、“风险社会”亦或“焦虑社会”? | 第51-54页 |
二、“风险”难以通过刑法手段予以化解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民众的“安全感”不能成为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 第56-66页 |
一、“安全感”的主观特性 | 第57-60页 |
二、“安全感”法益化无法实现法益指导刑事立法的机能 | 第60-62页 |
三、“安全感”法益化导致民粹主义的刑事立法 | 第62-6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风险刑法的价值取向:安全凌驾于自由 | 第68-106页 |
第一节 风险刑法犯罪观之反思与批判 | 第70-84页 |
一、风险刑法理论犯罪观的代表学说:“风险诱致说” | 第70-79页 |
二、风险刑法理论对法益侵害说的质疑:法益概念面临终结的命运 | 第79-84页 |
第二节 风险刑法责任观之反思与批判 | 第84-97页 |
一、风险刑法理论对责任原则的突破 | 第84-95页 |
二、风险社会中责任原则之坚守 | 第95-97页 |
第三节 风险刑法刑罚观之反思与批判 | 第97-105页 |
一、风险刑法与目的刑论的契合 | 第98-100页 |
二、风险刑法对报应刑论的排斥 | 第100-103页 |
三、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的滥用 | 第103-105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风险刑法的立法追求:犯罪圈的不断扩张 | 第106-141页 |
第一节 风险刑法扩张犯罪圈的主要手段:抽象危险犯 | 第106-116页 |
一、风险刑法论者支持抽象危险犯的理由 | 第107-109页 |
二、抽象危险犯不能无限扩张刑法的处罚范围 | 第109-116页 |
第二节 风险刑法立法模式的转变:法定犯时代的到来 | 第116-126页 |
一、法定犯与自然犯的区分 | 第117-120页 |
二、法定犯时代与风险刑法理论的关联互动 | 第120-123页 |
三、法定犯不断扩张的隐患和限制 | 第123-126页 |
第三节 风险刑法扩张犯罪圈的实践效果 | 第126-139页 |
一、醉驾型危险驾驶罪 | 第126-130页 |
二、恐怖活动犯罪 | 第130-135页 |
三、环境犯罪 | 第135-13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六章 风险社会中传统刑法的坚守 | 第141-168页 |
第一节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定位 | 第141-150页 |
一、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 第141-144页 |
二、风险语境下法治范式的转换 | 第144-148页 |
三、风险语境下刑法谦抑的价值 | 第148-150页 |
第二节 风险社会中刑事立法的边界 | 第150-167页 |
一、风险社会中新型危害行为入罪标准之理论辨析 | 第151-157页 |
二、风险社会中新型危害行为入罪标准之确立:以反对“毒驾入刑”为例证之分析 | 第157-16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67-168页 |
结语 | 第168-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后记 | 第183-18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