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磁县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汉语声调实验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1.2 声调实验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 第16-17页 |
1.2 磁县方言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2.1 磁县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1.2.2 磁县方言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磁县方言语音系统 | 第19-21页 |
1.3.1 声母 | 第19-20页 |
1.3.2 韵母 | 第20页 |
1.3.3 声调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方法、过程 | 第21-2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3 研究过程 | 第21-26页 |
第二章 磁县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 | 第26-42页 |
2.1 音高研究 | 第26-38页 |
2.1.1 单字调基频归一 | 第26-36页 |
2.1.2 单字调声调格局 | 第36-38页 |
2.2 时长研究 | 第38-41页 |
2.2.1 绝对时长研究 | 第39-40页 |
2.2.2 相对时长研究 | 第40-41页 |
2.2.3 相对时长模式 | 第41页 |
2.3 本章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磁县方言双字调实验研究 | 第42-94页 |
3.1 音高研究 | 第42-81页 |
3.1.1 双字调基频归一 | 第42-75页 |
3.1.2 声调格局规整及连读变调模式 | 第75-81页 |
3.2 阴平、上声合流问题 | 第81-84页 |
3.2.1 声学实验中阴平、上声音高表现 | 第81-82页 |
3.2.2 听辨实验中阴平、上声音高表现 | 第82页 |
3.2.3 阴平、上声在双字调中变调模式 | 第82-83页 |
3.2.4 小结 | 第83-84页 |
3.3 时长研究 | 第84-93页 |
3.3.1 时长归一 | 第84-91页 |
3.3.2 双字调相对时长模式 | 第91-93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93-94页 |
第四章 磁县方言入声实验研究 | 第94-107页 |
4.1 入声单字调研究 | 第95-99页 |
4.1.1 音高研究 | 第95页 |
4.1.2 时长研究 | 第95-99页 |
4.2 入声双字调研究 | 第99-103页 |
4.2.1 音高研究 | 第99-100页 |
4.2.2 时长研究 | 第100-103页 |
4.3 入声喉塞尾研究 | 第103-105页 |
4.3.1 喉塞尾声学表现 | 第103-104页 |
4.3.2 入声喉塞尾脱落情况 | 第104-105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磁县方言内部差异 | 第107-136页 |
5.1 内部语言使用现状 | 第107-110页 |
5.1.1 调查说明 | 第107-108页 |
5.1.2 磁县语言使用状态调查 | 第108-110页 |
5.1.3 磁县语言态度的考察 | 第110页 |
5.1.4 调查结论 | 第110页 |
5.2 内部声调差异 | 第110-135页 |
5.2.1 单字调内部比较 | 第111-119页 |
5.2.2 双字调内部比较 | 第119-135页 |
5.3 本章结论 | 第135-136页 |
结语 | 第136-137页 |
附录 1-5章正文未出现的表格 | 第13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