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8-9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9-11页 |
三、统制与反抗:日治时期报业发展简述 | 第11-13页 |
四、论文架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继受与改造:行政长官公署前期的短暂繁荣 | 第15-47页 |
第一节 民国南京政府对台湾的报业接收 | 第15-24页 |
一、匆忙中开始:民国南京政府对台湾的接收准备 | 第15-18页 |
(一) 台胞与民国南京政府对台湾接收设想的矛盾 | 第15-18页 |
(二) 民国南京政府对台湾媒体的接收准备 | 第18页 |
二、争夺与牵制:党政系统对报业资源的接收 | 第18-23页 |
(一) 国民党中宣部在报业接收中的角色扮演 | 第19-20页 |
(二) 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对报业资源的接收管理 | 第20-23页 |
三、台湾报业资源接收结果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公营报纸与私营报纸共起舞的报业格局 | 第24-38页 |
一、繁荣的报业格局 | 第24-27页 |
(一) 公营报业主体的形成 | 第25-26页 |
(二) 民营报业的发展 | 第26-27页 |
二、报业环境分析 | 第27-31页 |
(一) 宽松的政策导向 | 第27-29页 |
(二) 活跃的报人群体 | 第29-30页 |
(三) 满足民众信息需求 | 第30-31页 |
三、公营报刊代表《台湾新生报》 | 第31-35页 |
(一) 《台湾新生报》的创办 | 第31-32页 |
(二) 官媒的矛盾:《台湾新生报》态度 | 第32-34页 |
(三) 光复初期《台湾新生报》的特点 | 第34-35页 |
四、民营报刊代表《民报》 | 第35-38页 |
(一) 《民报》的创办 | 第35-36页 |
(二) 民族正气原动力:《民报》态度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一腔热血为台湾:两报的社会议题 | 第38-47页 |
一、对粮食短缺的看法 | 第38-41页 |
二、对贪污腐败问题的评论 | 第41-42页 |
三、对台人任用情况的关注 | 第42-44页 |
四、对国民教育认识 | 第44-47页 |
第二章 中断与陨落:“二二八”事件中的牵连受灾 | 第47-63页 |
第一节 “二二八”事件及报业政策转变 | 第47-49页 |
一、“二二八”事件及与新闻有关诉求 | 第47-48页 |
二、“二二八”事件中转变的媒体政治环境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遭受灾难的台湾报业 | 第49-54页 |
一、政府对报业的清算 | 第50-53页 |
(一) “二二八”事件期间报纸关停查封 | 第50-51页 |
(二) “二二八”事件期间报业人员遭受迫害 | 第51-53页 |
二、民众对报业的冲击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为民立命终难续——消失的《人民导报》 | 第54-63页 |
一、《人民导报》的创办与消失 | 第54-58页 |
(一) 《人民导报》的社会责任选择 | 第54-57页 |
(二) 《人民导报》的抗争 | 第57-58页 |
二、《人民导报》对社会命题的关注 | 第58-63页 |
(一) 对公务人员不当行为的关注 | 第58-59页 |
(二) 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关注 | 第59-61页 |
(三) 对文化隔阂的关注 | 第61-63页 |
第三章 调整与延伸:台湾省政府初期的平稳发展 | 第63-78页 |
第一节 省政府初期的新闻环境 | 第63-67页 |
一、新闻主管单位的更迭 | 第63-64页 |
二、消解“二二八”事件不当影响 | 第64-65页 |
三、大陆新闻法规的进一步移植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回暖的报业发展 | 第67-70页 |
一、大陆来台报人办报增多 | 第68页 |
二、地方报纸兴起 | 第68-69页 |
三、报人拥有党政背景 | 第69-70页 |
四、报纸逐渐放弃言论传统 | 第70页 |
第三节 民营报业新景象——《自立晚报》(1947——1949) | 第70-78页 |
一、自立以立人:《自立晚报》的自我定位 | 第71-72页 |
二、《自立晚报》舆论关注点 | 第72-78页 |
(一) 期待政治清明 | 第72-73页 |
(二) 关注社会建设与变革 | 第73-74页 |
(三) 关注经济发展 | 第74-75页 |
(四) 关注民生 | 第75-76页 |
(五) 关注国民教育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后记 | 第109-110页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