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1.2.1 可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煤矿安全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2-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9-51页 |
2.1 可视化相关研究 | 第29-34页 |
2.1.1 可视化管理与可视化方式相关研究 | 第29-32页 |
2.1.2 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2.1.3 可视化效应相关研究 | 第33-34页 |
2.1.4 研究评述 | 第34页 |
2.2 认知科学与可视化相关研究 | 第34-46页 |
2.2.1 图的认知理论相关研究 | 第34-38页 |
2.2.2 认知指标相关研究 | 第38-44页 |
2.2.3 视觉认知实验相关研究 | 第44-46页 |
2.2.4 研究评述 | 第46页 |
2.3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相关研究 | 第46-49页 |
2.3.1 煤矿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第46-47页 |
2.3.2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 第47-48页 |
2.3.3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方法 | 第48页 |
2.3.4 研究评述 | 第48-49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理论框架研究 | 第51-83页 |
3.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内涵分析 | 第51-61页 |
3.1.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的内涵分析 | 第51-54页 |
3.1.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相关概念 | 第54-59页 |
3.1.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层阶模型 | 第59-61页 |
3.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73页 |
3.2.1 可视化主体方面因素 | 第62-65页 |
3.2.2 可视化内容方面因素 | 第65-70页 |
3.2.3 可视化方式方面因素 | 第70-73页 |
3.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产生及作用机理分析 | 第73-79页 |
3.3.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产生机理分析 | 第73-76页 |
3.3.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过程模型 | 第76-77页 |
3.3.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结构模型 | 第77-79页 |
3.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理论体系 | 第79-82页 |
3.4.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理论体系 | 第79-81页 |
3.4.2 三个研究问题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指标体系 | 第83-123页 |
4.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指标构建 | 第83-86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 第83-84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84-85页 |
4.1.3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85-86页 |
4.1.4 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 第86页 |
4.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指标 | 第86-110页 |
4.2.1 认知指标分析 | 第86-90页 |
4.2.2 反馈指标分析 | 第90-93页 |
4.2.3 主体效应指标的验证筛选实验 | 第93-110页 |
4.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客体效应指标 | 第110-112页 |
4.3.1 人的指标 | 第110-111页 |
4.3.2 物的指标 | 第111页 |
4.3.3 环境指标 | 第111-112页 |
4.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指标 | 第112-120页 |
4.4.1 组织损失指标 | 第113页 |
4.4.2 组织变革指标 | 第113-114页 |
4.4.3 客体效应和组织效应指标筛选 | 第114-120页 |
4.5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指标体系的思考 | 第120-122页 |
4.5.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指标体系 | 第120-122页 |
4.5.2 指标间关系思考 | 第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5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3-185页 |
5.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23-136页 |
5.1.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第123-125页 |
5.1.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实验框架 | 第125-128页 |
5.1.3 实验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 | 第128-136页 |
5.2 煤矿安全影像可视化实验 | 第136-155页 |
5.2.1 煤矿安全影像可视化实验过程 | 第136-144页 |
5.2.2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44-147页 |
5.2.3 物的不安全状态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47-150页 |
5.2.4 不良的作业环境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50-153页 |
5.2.5 煤矿安全影像可视化实验总体结论 | 第153-155页 |
5.3 煤矿安全图形可视化实验 | 第155-179页 |
5.3.1 煤矿安全图形可视化实验过程 | 第155-159页 |
5.3.2 煤矿安全时间信息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59-163页 |
5.3.3 煤矿安全空间信息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63-166页 |
5.3.4 煤矿安全逻辑信息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66-167页 |
5.3.5 煤矿安全流程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67-170页 |
5.3.6 煤矿安全聚类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70-172页 |
5.3.7 煤矿安全解析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72-174页 |
5.3.8 煤矿安全进度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第174-176页 |
5.3.9 煤矿安全图形可视化实验总体结论 | 第176-179页 |
5.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讨论 | 第179-183页 |
5.4.1 实验结果汇总 | 第179-182页 |
5.4.2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82-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6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测度及优化研究 | 第185-223页 |
6.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内部路径分析 | 第185-191页 |
6.1.1 路径分析方法 | 第185-186页 |
6.1.2 路径分析模型构建 | 第186-188页 |
6.1.3 模型修正及检验 | 第188-191页 |
6.1.4 主体效应指标内部关系讨论 | 第191页 |
6.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各级效应间关系研究 | 第191-203页 |
6.2.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客体效应关系讨论 | 第191-193页 |
6.2.2 基于ABC行为分析的客体效应形成 | 第193-199页 |
6.2.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形成 | 第199-203页 |
6.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测度模型及方法 | 第203-208页 |
6.3.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测度模型 | 第203-204页 |
6.3.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客体效应测度模型 | 第204-205页 |
6.3.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测度模型 | 第205页 |
6.3.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TOPSIS测度方法 | 第205-208页 |
6.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测度实例 | 第208-217页 |
6.4.1 数据收集和整理 | 第209-210页 |
6.4.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测度实例 | 第210-212页 |
6.4.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客体效应测度实例 | 第212-214页 |
6.4.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测度实例 | 第214-215页 |
6.4.5 结果讨论 | 第215-217页 |
6.5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优化策略 | 第217-221页 |
6.5.1 基于可视化内容的优化 | 第218页 |
6.5.2 基于可视化方式的优化 | 第218-220页 |
6.5.3 基于可视化主体的优化 | 第220-2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21-22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223-22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223-224页 |
7.2 创新点 | 第224-225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25-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45页 |
致谢 | 第245-246页 |
作者简介 | 第246-247页 |
附录A | 第247-251页 |
附录B | 第251-252页 |
附录C | 第252-256页 |
附录D | 第256-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