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线调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1章 在线调解的界定与我国的实践探索 | 第12-24页 |
1.1 在线调解的界定 | 第12-16页 |
1.1.1 在线调解的界定 | 第12-13页 |
1.1.2 在线调解的特点 | 第13-16页 |
1.2 我国的实践探索 | 第16-24页 |
1.2.1 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的实践探索 | 第16-17页 |
1.2.2 法院主导的实践探索 | 第17-20页 |
1.2.3 民间社会力量主导的实践探索 | 第20-24页 |
第2章 我国建立在线调解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4-32页 |
2.1 我国建立在线调解机制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2.1.1 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新途径 | 第24页 |
2.1.2 化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新思路 | 第24-25页 |
2.1.3 解决新型网络民商事纠纷的新模式 | 第25-28页 |
2.1.4 具备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新优势 | 第28页 |
2.1.5 营造缓和当事人冲突的新环境 | 第28-29页 |
2.2 我国建立在线调解机制的可行性 | 第29-32页 |
2.2.1 网络普及与意识觉醒 | 第29页 |
2.2.2 信息化技术发展 | 第29-30页 |
2.2.3 应用领域广泛 | 第30-32页 |
第3章 我国在线调解机制的发展困境 | 第32-40页 |
3.1 宣传途径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3.2 技术的局限性 | 第33-35页 |
3.2.1 信息技术水平和平台资源有限 | 第33页 |
3.2.2 身份认证问题 | 第33-34页 |
3.2.3 保密性问题 | 第34-35页 |
3.2.4 文件的送达与确认 | 第35页 |
3.3 机制运行的局限性 | 第35-40页 |
3.3.1 用户体验度“不友好” | 第35-36页 |
3.3.2 信赖沟通机制不畅通 | 第36-37页 |
3.3.3 调解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 第37-38页 |
3.3.4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8-40页 |
第4章 我国在线调解机制的完善路径 | 第40-46页 |
4.1 加大宣传力度 | 第40页 |
4.2 建立解纷平台 | 第40-42页 |
4.3 革新技术手段 | 第42-43页 |
4.3.1 建立身份登记与认证制度 | 第42页 |
4.3.2 推进数据加密技术 | 第42-43页 |
4.3.3 完善电子送达与电子签名 | 第43页 |
4.4 完善运行制度 | 第43-46页 |
4.4.1 提升用户体验度 | 第43-44页 |
4.4.2 建立信任关系 | 第44页 |
4.4.3 优化调解员队伍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