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我国农村资金融量与外流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9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9-10页
        1.3.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2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第10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0-1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2 技术路径第11-12页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12-16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页
        2.1.1 农村资金第12页
        2.1.2 农村资金融量(理论需求量)及相关系数第12页
    2.2 文献综述第12-16页
        2.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2.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6页
3 需求侧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融量第16-22页
    3.1 我国农村资金需求呈现的新特征第16页
    3.2 我国农村资金融量计算第16-19页
        3.2.1 计算公式第16-17页
        3.2.2 数据说明第17-19页
    3.3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实际融量情况第19-21页
    3.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4 供给侧分析:我国财政和金融机构实际支农变化情况分析第22-29页
    4.1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变化情况分析第22-24页
    4.2 我国金融机构实际支农变化情况分析第24-28页
        4.2.1 中国农业银行实际支农变化情况分析第26页
        4.2.2 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支农变化情况分析第26-27页
        4.2.3 邮政储蓄银行实际支农变化情况分析第27-28页
        4.2.4 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实际支农变化情况分析第28页
    4.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5 净流出分析:我国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出第29-37页
    5.1 我国农村资金通过财政渠道流出量第29-30页
    5.2 我国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出量第30-33页
        5.2.1 农村资金通过中国农业银行流出量第30-31页
        5.2.2 农村资金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流出量第31-32页
        5.2.3 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流出量第32-33页
    5.3 农村资金通过财政和农村金融渠道净流出总量第33-34页
    5.4 我国农村资金通过价格渠道净流出第34-35页
    5.5 我国农村资金通过其他渠道间接净流出第35-37页
6 原因探究: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宏-微观因素分析第37-44页
    6.1 根本原因:“城乡分治”背景下的二元经济体制第37-38页
    6.2 经济原因: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导致农村资金巨额外流第38-41页
        6.2.1“三农”的弱质性导致比较效益低下第38-40页
        6.2.2 市场机制会加重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第40页
        6.2.3 国家财政和城市工商资金反哺农业不足第40-41页
        6.2.4 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第41页
    6.3 直接原因:农村金融机构按“三性原则”经营的结果第41-43页
        6.3.1 中国农业银行“弃农进城”挂羊头卖狗肉第41-42页
        6.3.2 农村信用合作社名不符实有“信用”无“合作”第42页
        6.3.3 邮政储蓄银行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第42页
        6.3.4 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实力微小而力不从心第42-43页
    6.4 重要原因:新“剪刀差”加速农村资金每年巨额外流第43-44页
7 模式分析: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第44-47页
    7.1 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模式的比较第44-46页
        7.1.1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模式第44-45页
        7.1.2 政府主导型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模式第45页
        7.1.3 混合型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模式第45-46页
    7.2 我国农村区域资金供给模式的选择第46-47页
8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第47-50页
    8.1 主要结论第47-48页
    8.2 对策建议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办高校农村户籍大学生择业观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
下一篇: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贫困测度及其致贫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