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历史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历史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关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 第14-15页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农村贫困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2.1 贫困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农村贫困理论 | 第18-22页 |
2.2.1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 第18页 |
2.2.2 贫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2.2.3 贫困风险冲击理论 | 第19-20页 |
2.2.4 贫困生计资本理论 | 第20-22页 |
3 苏区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3.1 中央苏区简介 | 第22页 |
3.2 苏区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3.2.1 赣南原中央苏区贫困人口占比较大 | 第22-23页 |
3.2.2 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 第23-25页 |
3.2.3 经济结构层次偏低,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 | 第25-27页 |
3.2.4 生产要素不足,科技水平较低 | 第27页 |
3.2.5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保障不足 | 第27-30页 |
4 苏区农村贫困程度测量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0-46页 |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苏区农村贫困程度测量 | 第30-36页 |
4.1.1 贫困程度衡量指标体系设计 | 第30页 |
4.1.2 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贫困度权重确定 | 第30-32页 |
4.1.3 赣南原中央苏区整体贫困度测算 | 第32-34页 |
4.1.4 赣南原中央苏区各县农村贫困度测算 | 第34-36页 |
4.2 苏区农村贫困的致贫因素分析 | 第36-43页 |
4.2.1 选取致贫因素的理论依据 | 第36-40页 |
4.2.2 数据来源及变量的描述性说明 | 第40-43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3-46页 |
4.3.1 模型的选择 | 第43页 |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5 基于致贫因素的赣南原中央苏区脱贫的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5.1 完善差异化政策扶持,实现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 第46页 |
5.2 加大苏区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 | 第46-47页 |
5.3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 | 第47-48页 |
5.4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确保农业从业人口规模 | 第48页 |
5.5 完善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