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熵权法的微课评价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特色与创新第20-21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1-2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2.1.1 微课第21-22页
        2.1.2 评价第22页
        2.1.3 微课评价第22-23页
    2.2 理论基础第23-25页
        2.2.1 教育评价理论第23页
        2.2.2 信息熵理论第23-24页
        2.2.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基于熵权法的微课评价设计第26-30页
    3.1 微课评价指标构建设计第26-27页
    3.2 基于熵权法的微课评价设计第27-29页
    3.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4 微课评价指标的构建第30-44页
    4.1 微课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第30-31页
    4.2 微课评价指标的收集与整理第31-34页
        4.2.1 微课评价相关文献第31-32页
        4.2.2 教育资源与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第32-33页
        4.2.3 微课竞赛评价标准第33-34页
    4.3 评价指标的构建第34-35页
    4.4 评价指标的修改第35-43页
        4.4.1 第一轮专家意见咨询与结果分析第35-40页
        4.4.2 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与结果分析第40-43页
    4.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5 基于熵权法的微课评价及反思第44-53页
    5.1 评价对象的选取第44-45页
    5.2 数据的收集第45页
    5.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5-49页
    5.4 微课建设反思第49-52页
    5.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6.1 研究结论第53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3-55页
        6.2.1 研究不足第53页
        6.2.2 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1: 微课评价指标统计表第59-63页
附录2: 第一轮微课评价指标专家意见调查表第63-67页
附录3: 第二轮微课评价指标专家意见调查表第67-70页
附录4: 基于熵权法的微课评价调查表第70-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脾化瘀法治疗脾虚血瘀型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喉瘖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