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危害 | 第10-11页 |
1.2 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 | 第11-16页 |
1.2.1 分类及命名 | 第11-12页 |
1.2.2 禽流感病毒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1.2.3 基因组编码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3-15页 |
1.2.4 病毒的复制能力及效率 | 第15-16页 |
1.2.5 宿主范围与传播机制 | 第16页 |
1.3 H4亚型AIV的感染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广西活禽市场H4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19-26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阳性血清 | 第19-20页 |
2.1.2 SPF鸡胚与鸡血红细胞的制备 | 第20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2 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病毒的分离 | 第20-21页 |
2.2.2 病毒的鉴定 | 第21-22页 |
2.2.3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 | 第22页 |
2.3 结果 | 第22-25页 |
2.3.1 病毒分离纯化结果 | 第22-23页 |
2.3.2 HA基因及NA基因鉴定结果 | 第23页 |
2.3.3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和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测定结果 | 第23页 |
2.3.4 受体亲和性试验鉴定结果 | 第23-25页 |
2.4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6株H4亚型禽流感病毒广西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遗传进化分析 | 第26-41页 |
3.1 材料 | 第26-27页 |
3.1.1 毒株 | 第26-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2 方法 | 第27-28页 |
3.2.1 全基因组测序引物 | 第27-28页 |
3.2.2 全基因组RT-PCR扩增 | 第28页 |
3.2.3 PCR产物的回收与克隆 | 第28页 |
3.2.4 阳性菌液的鉴定以及序列测定 | 第28页 |
3.2.5 序列的拼接以及分析 | 第28页 |
3.3 结果 | 第28-39页 |
3.3.1 6株分离株全基因RT-PCR扩增及序列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3.3.2 序列分析 | 第29-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H4亚型禽流感病毒和鸡β-actin基因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1-48页 |
4.1 材料 | 第41-42页 |
4.1.1 毒株 | 第41-42页 |
4.1.2 试剂和仪器 | 第42页 |
4.2 方法 | 第42-43页 |
4.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42页 |
4.2.2 标准品的制备 | 第42页 |
4.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4.2.4 敏感性试验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3页 |
4.2.5 特异性试验 | 第43页 |
4.2.6 重复性试验 | 第43页 |
4.3 结果 | 第43-46页 |
4.3.1 克隆菌PCR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4.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4页 |
4.3.3 敏感性试验结果及其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4-45页 |
4.3.4 特异性试验结果与溶解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4.3.5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6页 |
4.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H4亚型禽流感病毒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 | 第48-57页 |
5.1 材料 | 第48-49页 |
5.1.1 毒株与实验动物 | 第48-49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5.2 方法 | 第49-50页 |
5.2.1 各病毒对SPF鸡的感染 | 第49页 |
5.2.2 感染SPF鸡后的病毒检测 | 第49-50页 |
5.3 结果 | 第50-52页 |
5.3.1 临床观察 | 第50页 |
5.3.2 感染鸡不同时间点咽喉和泄殖腔的排毒情况 | 第50-51页 |
5.3.3 血清抗体转阳情况 | 第51页 |
5.3.4 感染鸡不同组织脏器病毒滴定结果 | 第51页 |
5.3.5 病理学检查 | 第51-52页 |
5.4 讨论 | 第52-5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