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我国省际碳排放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5页
        (一) 基于指数分解法综述第11-12页
            1、Divisia指数分解第11页
            2、LMDI分解第11页
            3、STIRPAT模型分解第11-12页
            4、其他分解法第12页
        (二) 基于区域层面综述第12-13页
        (三) 基于空间角度综述第13页
            1、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第13页
            2、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第13页
        (四) 基于EKC假说的综述第13-14页
        (五) 文献评析第14-15页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6页
        (一) 研究内容第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 关于数据的问题第16页
            2. 关于计量回归模型的问题第16页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6-17页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6页
        (二) 研究不足第16-17页
第二章 我国省际碳排放理论基础和数据趋势分析第17-27页
    一、碳排放理论基础第17-21页
        (一) EKC理论第17页
        (二) 脱钩理论第17-19页
        (三) 碳排放收敛性理论假说第19-21页
        (四)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21页
    二、我国碳排放数据趋势分析第21-25页
        (一) 我国碳排放时间变化趋势分析第21-22页
        (二) 我国碳排放空间变化趋势分析第22-24页
        (三) 中国碳排放的特点第24-25页
    三、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第25-27页
第三章 中国省际碳排放的探索性数据分析第27-30页
第四章 我国省际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30-42页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第30-32页
        (一) 空间滞后模型(SLM)第30页
        (二) 空间误差模型(SEM)第30-31页
        (三)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第31-32页
    二、空间计量模型构建第32-35页
        (一) 数据来源第32页
        (二) 指标选取和计算第32-34页
            1、碳排放量的计算第32页
            2、相关指标的选择第32-34页
        (三) 模型构建第34-35页
    三、空间计量实证结果分析第35-42页
        (一) 普通OLS模型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第35-36页
        (二) 空间面板模型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第36-39页
        (三) 两模型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对比第39-4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42-45页
    一、研究结论第42-43页
    二、政策建议第43-44页
        (一) 优化产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第43页
        (二)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43页
        (三) 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第43-44页
        (四) 缓解地区经济差异第44页
        (五)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第44页
    三、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p-Laplacian算子的分数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师与数学师范生的TPACK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