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外沿海红树林湿地保护和管理现状 | 第13-16页 |
1.3.2 红树林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深圳坝光区域概况 | 第17-20页 |
1.4.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1.4.2 人文社科概况 | 第18-20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红树植物群落生态特征分析 | 第21-110页 |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 各河溪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26-55页 |
2.2.1 各河溪红树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26-49页 |
2.2.2 各河溪红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9-53页 |
2.2.3 各河溪红树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分析 | 第53-55页 |
2.3 各河溪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55-102页 |
2.3.1 河溪H2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56-59页 |
2.3.2 河溪H3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59-61页 |
2.3.3 河溪H5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61-62页 |
2.3.4 河溪H6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62-67页 |
2.3.5 河溪H7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67-74页 |
2.3.6 河溪H8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74-80页 |
2.3.7 河溪H9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80-83页 |
2.3.8 河溪H10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83-85页 |
2.3.9 河溪H11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85-90页 |
2.3.10 河溪H12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90-95页 |
2.3.11 河溪H13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95-98页 |
2.3.12 河溪H14内不同位置红树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98-102页 |
2.4 讨论 | 第102-110页 |
第三章 红树植物群落景观特性分析 | 第110-131页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10-116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110-114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114-11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9页 |
3.2.1 红树植物的观赏特性 | 第116-119页 |
3.2.2 红树植物群落景观特性分析 | 第119-129页 |
3.3 讨论 | 第129-131页 |
第四章 坝光区域滨海河溪树植物群落现状与保护优化建议 | 第131-134页 |
4.1 红树植物群落现状 | 第131-132页 |
4.2 保护与优化建议 | 第132-134页 |
4.2.1 河溪保护 | 第132-133页 |
4.2.2 滩涂保护 | 第133页 |
4.2.3 植物补充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附录A 本研究所涉及的植物种类名录 | 第142-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