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五、已有研究不足 | 第16页 |
六、研究特色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的历史背景 | 第18-22页 |
一、19 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对大学提出新要求 | 第18-19页 |
二、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19-20页 |
三、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 | 第20页 |
四、留德归来的美国学生的助推作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中对德国大学模式的借鉴(1874-1876) | 第22-28页 |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思想 | 第23-24页 |
(一)大学是传授先进知识的场所 | 第23-24页 |
(二)大学注重对高深学问的研究 | 第24页 |
(三)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 | 第24页 |
二、“学术自由”的办学原则 | 第24-26页 |
(一)“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变迁 | 第25页 |
(二)“学术自由”的具体内涵 | 第25页 |
(三)“学术自由”的具体体现——选修制 | 第25-26页 |
三、教学方法的引进 | 第26-28页 |
(一)习明纳引进大学课堂 | 第27页 |
(二)实验室实验法的应用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霍普金斯大学早期发展中对德国大学模式的超越(1876-1900) | 第28-38页 |
一、美国现代大学理念的形成 | 第28-30页 |
(一)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理论基础 | 第29页 |
(二)注重科研的基础性与应用性 | 第29页 |
(三)培养学生的实用知识与技能 | 第29页 |
(四)保持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29-30页 |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的确立 | 第30-35页 |
(一)教学方法的改良与创新 | 第30页 |
(二)研究生院的设立——融合英式学院与德国大学模式于一体 | 第30-31页 |
(三)研究生教育模式——“专业式”取代“学徒式” | 第31-34页 |
(四)引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 第34-35页 |
三、美国大学教师选聘制度的创新 | 第35-38页 |
(一)严格的学术标准 | 第35页 |
(二)排除“教派主义与党派偏见” | 第35-36页 |
(三)卓越的研究能力 | 第36页 |
(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 第36-37页 |
(五)关注“世俗”事物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霍普金斯大学早期成功实现超越的因素 | 第38-42页 |
一、霍普金斯大学早期成功实现超越的外部促因 | 第38-40页 |
(一)美国社会发展对新大学的特定需要 | 第38页 |
(二)《莫雷尔法案》以来办学风潮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三)私有资本对新大学的巨额捐赠 | 第39-40页 |
二、霍普金斯大学早期成功实现超越的内部动因 | 第40-42页 |
(一)首任校长吉尔曼的远见卓识 | 第40页 |
(二)董事会与校长的通力合作 | 第40-41页 |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经验与启示 | 第42-47页 |
一、霍普金斯大学早期成功发展的经验 | 第42-43页 |
(一)明确霍普金斯大学的自身定位 | 第42-43页 |
(二)重视大学与社会互动的特定功能 | 第43页 |
(三)一流师生与优秀教法的优化组合 | 第43页 |
二、霍普金斯大学早期发展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启示 | 第43-47页 |
(一)大学理念的指导需要符合大学发展的趋势 | 第44页 |
(二)注重基础性与实用性研究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 第44-45页 |
(三)教师选聘制度的创新是大学师资优化的基础 | 第45页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 第45-46页 |
(五)优秀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