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15-19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一) 科学概念及概念理解 | 第15-17页 |
(二) 课堂话语及科学话语 | 第17-19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一、课堂话语相关研究 | 第19-26页 |
(一) 课堂话语分析方式 | 第20-23页 |
(二) 课堂科学话语特殊性 | 第23-25页 |
(三) 理科课堂话语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科学概念理解相关研究 | 第26-38页 |
(一) 科学概念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二) 概念理解水平评价框架研究 | 第29-3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38-53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38页 |
二、课堂观察法 | 第38页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第38-40页 |
一、教师选择 | 第39页 |
二、班级选择 | 第39页 |
三、课堂选择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第40-53页 |
一、话语主体编码 | 第40-41页 |
二、分析框架及理论依据 | 第41-53页 |
(一) 课堂话语内容分析 | 第41-49页 |
(二) 课堂话语方式分析 | 第49-51页 |
(三) 学生科学概念理解水平分析 | 第51-53页 |
第三章 科学概念理解视角下的高中生物课堂话语分析 | 第53-72页 |
第一节 关于科学概念的课堂话语内容分析 | 第53-64页 |
一、关于科学概念的教师讲授话语内容 | 第54-58页 |
(一) 教师讲授话语内容类别及比例 | 第54-56页 |
(二) 话语转换分析 | 第56-58页 |
二、关于科学概念的师生互动话语内容 | 第58-64页 |
(一) 发起与回应的主体 | 第58-59页 |
(二) 教师发起内容 | 第59-62页 |
(三) 学生回应内容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关于科学概念的课堂话语方式分析 | 第64-72页 |
一、师生话语互动倾向 | 第64-67页 |
(一) 有互动的引导型 | 第64-65页 |
(二) 无互动的引导型 | 第65-66页 |
(三) 有互动的控制型 | 第66页 |
(四) 无互动的控制型 | 第66-67页 |
二、师生话语流模式 | 第67-72页 |
(一) IRE模式 | 第67-69页 |
(二) IRF模式 | 第69页 |
(三) I-R-F-R-F-R链模式 | 第69-72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72-91页 |
第一节 三位教师课堂中关于科学概念的话语特点 | 第72-78页 |
一、J老师课堂话语内容和方式特点 | 第74-75页 |
二、M老师课堂话语内容和方式特点 | 第75-76页 |
三、F老师课堂话语内容和方式特点 | 第76-78页 |
第二节 三位教师课堂中学生回应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 | 第78-84页 |
一、J老师课堂学生回应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分析 | 第78-81页 |
二、M老师课堂学生回应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分析 | 第81-82页 |
三、F老师课堂学生回应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分析 | 第82-84页 |
第三节 教师课堂话语特点与学生回应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的关系探究 | 第84-88页 |
一、三位教师课堂话语特点比较 | 第85-86页 |
二、三位教师课堂学生回应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比较 | 第86页 |
三、三位教师课堂话语特点与学生回应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的关系 | 第86-88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建议 | 第88-90页 |
一、学生较高层次回应的出现对教师课堂话语有较高要求 | 第88-89页 |
二、学生使用科学术语与其对科学概念理解有紧密关系 | 第89页 |
三、理科教师的课堂话语可从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的角度加以改进 | 第89-90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后记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