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C视域下地级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4-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法 | 第16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四、访谈法 | 第17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2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第五节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一、地级市形象传播实证研究 | 第22页 |
二、探索地级市形象整合传播的应然模式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38页 |
第一节 地级市形象的内涵 | 第23-27页 |
一、我国城市行政序列 | 第23-24页 |
二、地级市形象的内涵 | 第24-25页 |
三、地级市形象的构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地级市形象传播的特征 | 第27-31页 |
一、地级市形象传播的涵义 | 第27-28页 |
二、地级市形象传播的意义 | 第28-29页 |
三、地级市形象传播的特征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地级市形象传播的一般流程 | 第31-38页 |
一、地级市形象传播的要素 | 第31-36页 |
二、地级市形象传播的流程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地级市形象传播的理论基础 | 第38-46页 |
第一节 IMC理论 | 第38-43页 |
一、IMC的提出与发展 | 第38-40页 |
二、IMC的旨趣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定位理论 | 第43-46页 |
一、定位理论的内涵和发展 | 第43-44页 |
二、定位理论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地级市形象整合传播的规范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地级市形象整合传播的应然模式 | 第46-52页 |
一、构建地级市形象传播组织 | 第47页 |
二、建立地级市形象传播受众数据库 | 第47-48页 |
三、建立地级市形象资源数据库 | 第48页 |
四、明确地级市形象定位 | 第48-50页 |
五、进行地级市形象传播接触点管理、选择传播渠道 | 第50-51页 |
六、评估地级市形象传播效果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地级市形象整合传播的规范 | 第52-54页 |
一、战略性传播 | 第52页 |
二、关系性传播 | 第52页 |
三、全员性传播 | 第52页 |
四、持续性传播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嘉兴市形象与传播现状分析 | 第54-81页 |
第一节 嘉兴市形象调查 | 第54-71页 |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二、调查样本 | 第55-58页 |
三、嘉兴市形象的认知评价调查 | 第58-64页 |
四、嘉兴市形象指标了解程度调查 | 第64-66页 |
五、基于受众感知的城市形象了解指标检验 | 第66-70页 |
六、影响调查对象认知和评价嘉兴形象的原因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嘉兴市形象传播的有益探索 | 第71-76页 |
一、高度重视城市形象传播 | 第71-72页 |
二、成立城市形象传播专门机构 | 第72页 |
三、明确城市形象定位 | 第72-73页 |
四、选用多种传播渠道 | 第73-74页 |
五、突出重点传播内容 | 第74-75页 |
六、具备健全的危机应对机制 | 第75-76页 |
第三节 嘉兴市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76-79页 |
一、形象定位脱离公众认知基础 | 第76-77页 |
二、传播主体整合不尽到位 | 第77页 |
三、传播内容整合不尽系统 | 第77-78页 |
四、缺乏城市形象视觉性识别系统 | 第78页 |
五、传播渠道整合力度不够 | 第78-79页 |
第四节 引发嘉兴市形象传播问题的原因 | 第79-81页 |
一、缺乏受众主体意识 | 第79页 |
二、缺乏战略性传播思维 | 第79-80页 |
三、缺乏整合性传播思维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地级市加强形象传播的思路 | 第81-97页 |
第一节 明晰地级市形象定位 | 第81-82页 |
一、提炼地级市形象资源 | 第81-82页 |
二、调查受众的城市形象认知状况 | 第82页 |
三、突出受众感知元素 | 第82页 |
四、完善城市形象定位 | 第82页 |
第二节 完善四位一体的整合传播主体构架 | 第82-85页 |
一、市长牵头 | 第83页 |
二、专门小组或部门负责 | 第83-84页 |
三、其它部门联动 | 第84页 |
四、全员参与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基于受众认知整合传播内容 | 第85-87页 |
一、突出城市形象亮点 | 第85-86页 |
二、设计差异化的传播内容 | 第86页 |
三、根据形象定位选择传播内容 | 第86页 |
四、根据受众关心点选择传播内容 | 第86-87页 |
五、完善地级市形象视觉系统设计 | 第87页 |
第四节 丰富城市形象传播渠道 | 第87-93页 |
一、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 | 第88-90页 |
二、积极开展公关传播 | 第90-93页 |
第五节 完善城市形象危机的传播机制 | 第93-97页 |
一、培育危机意识 | 第94页 |
二、完善危机预警体系 | 第94-95页 |
三、完善形象危机传播管理法规 | 第95页 |
四、提升形象危机传播执行力 | 第95-97页 |
结束语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附录一 | 第103-106页 |
附录二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