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场景下人群疏散行为仿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群体建模技术 | 第12-13页 |
1.2.2 路径规划与导航 | 第13页 |
1.2.3 碰撞避免问题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群体仿真技术 | 第16-29页 |
2.1 群体建模方法 | 第16-20页 |
2.1.1 宏观模型 | 第17页 |
2.1.2 微观模型 | 第17-20页 |
2.2 人群行为控制 | 第20-23页 |
2.2.1 感知模块 | 第21-22页 |
2.2.2 路径规划模块 | 第22-23页 |
2.3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 | 第23-28页 |
2.3.1 A*算法 | 第23-25页 |
2.3.2 APF算法 | 第25-28页 |
2.4 群体动画渲染技术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室内人群疏散行为建模 | 第29-45页 |
3.1 人群疏散理论 | 第29-33页 |
3.1.1 公共建筑室内的人流特性 | 第29页 |
3.1.2 公共建筑安全疏散相关要求 | 第29-30页 |
3.1.3 紧急状况下人群心理特性 | 第30页 |
3.1.4 紧急状况下人群行为特性 | 第30-32页 |
3.1.5 个体差异对行为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 基于Agent的行为建模技术 | 第33-39页 |
3.2.1 Agent的定义 | 第33-35页 |
3.2.2 主体系统 | 第35-36页 |
3.2.3 社会力模型 | 第36-39页 |
3.3 ViCrowd行为模型 | 第39-41页 |
3.4 分层次行为模型 | 第41-44页 |
3.4.1 分层次行为模型依据 | 第41页 |
3.4.2 人群分组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宏观路径搜索 | 第45-54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基于PSO算法的人群疏散框架 | 第45-49页 |
4.2.1 PSO算法核心思路 | 第45-48页 |
4.2.2 PSO算法的在人群疏散问题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4.3 人群疏散过程中的宏观路径搜索 | 第49-52页 |
4.3.1 人群的初始位置分布 | 第49-50页 |
4.3.2 网络拓扑结构 | 第50-52页 |
4.3.3 基于网络拓扑图的路径规划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微观路径导航 | 第54-62页 |
5.1 引言 | 第54-55页 |
5.2 基于势能场的路径导航 | 第55-59页 |
5.2.1 人群密度定义 | 第55-56页 |
5.2.2 人群速度函数 | 第56-57页 |
5.2.3 全局势场的构建 | 第57-59页 |
5.3 动态势能网格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室内人群疏散行为仿真系统的实现 | 第62-71页 |
6.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62-63页 |
6.2 系统主要框架 | 第63-65页 |
6.2.1 仿真模块 | 第63-64页 |
6.2.2 角色和场景渲染模块 | 第64-65页 |
6.2.3 交互模块 | 第65页 |
6.3 系统详细设计 | 第65-68页 |
6.3.1 群体行为模块设计 | 第65-67页 |
6.3.2 群体路径导航模块设计 | 第67-68页 |
6.3.3 Agent碰撞避免模块设计 | 第68页 |
6.4 系统演示 | 第68-70页 |
6.4.1 仿真场景介绍 | 第68-69页 |
6.4.2 系统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71页 |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