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20页 |
ABSTRACT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3-31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5-31页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2.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1-45页 |
2.1 活性炭的基本特征 | 第31-36页 |
2.1.1 物理结构性质 | 第31-33页 |
2.1.2 表面化学性质 | 第33-34页 |
2.1.3 电化学特性 | 第34-35页 |
2.1.4 吸附特性 | 第35-36页 |
2.2 活性炭的制备 | 第36-42页 |
2.2.1 制备方法 | 第36-39页 |
2.2.2 常用活化剂 | 第39-42页 |
2.2.3 制备原料 | 第42页 |
2.3 浒苔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5-6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45页 |
3.1.2 实验器材 | 第45-46页 |
3.2 原料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46-48页 |
3.2.1 热重分析 | 第46-47页 |
3.2.2 含水率测定 | 第47页 |
3.2.3 有机物含量测定 | 第47页 |
3.2.4 挥发分测定 | 第47-48页 |
3.2.5 灰分测定 | 第48页 |
3.2.6 固定碳测定 | 第48页 |
3.3 活性炭的性质 | 第48-51页 |
3.3.1 得率 | 第48页 |
3.3.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8-49页 |
3.3.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9页 |
3.3.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49-50页 |
3.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页 |
3.3.6 贝姆滴定分析 | 第50-51页 |
3.3.7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1页 |
3.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1页 |
3.4 电化学测试 | 第51-53页 |
3.4.1 活性炭电极的制备 | 第51-52页 |
3.4.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2页 |
3.4.3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52页 |
3.4.4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52-53页 |
3.5 吸附试验 | 第53-58页 |
3.5.1 酸性大红模拟废水的配制 | 第53-54页 |
3.5.2 吸附动力学试验 | 第54页 |
3.5.3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4-56页 |
3.5.4 吸附热力学试验 | 第56-57页 |
3.5.5 吸附热力学模型 | 第57-58页 |
3.6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58-61页 |
第四章 不同原料制备活性炭的对比研究 | 第61-75页 |
4.1 四种原料活性炭的制备 | 第62-63页 |
4.2 原料的性质 | 第63-64页 |
4.2.1 原料的工业分析 | 第63页 |
4.2.2 原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63-64页 |
4.3 H_4P_2O_7制备活性炭的性质 | 第64-68页 |
4.3.1 热重分析 | 第64-65页 |
4.3.2 孔径结构分析 | 第65-67页 |
4.3.3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7-68页 |
4.3.4 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68页 |
4.4 KOH制备活性炭的性质 | 第68-73页 |
4.4.1 热重分析 | 第68-70页 |
4.4.2 孔径结构分析 | 第70-71页 |
4.4.3 表面形貌分析 | 第71-72页 |
4.4.4 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72-73页 |
4.5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H_4P_2O_7法制备浒苔炭的工艺优化 | 第75-85页 |
5.1 浒苔的性质分析 | 第75-77页 |
5.1.1 浒苔的工业分析 | 第75-76页 |
5.1.2 浒苔的热重分析 | 第76-77页 |
5.2 H_4P_2O_7法活性炭的制备 | 第77页 |
5.3 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 第77-79页 |
5.4 制备条件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79-82页 |
5.4.1 浸渍比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79-80页 |
5.4.2 浸渍比和活化时间的交互影响 | 第80-81页 |
5.4.3 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81-82页 |
5.5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82-83页 |
5.6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KOH法制备浒苔炭的工艺优化 | 第85-103页 |
6.1 KOH活性炭的制备 | 第85-86页 |
6.2 制备条件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86-90页 |
6.2.1 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 第86-88页 |
6.2.2 浸渍比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88-89页 |
6.2.3 浸渍比和活化时间的交互影响 | 第89-90页 |
6.2.4 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90页 |
6.3 制备条件对微孔率的影响 | 第90-93页 |
6.3.1 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 第90-91页 |
6.3.2 浸渍比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91-92页 |
6.3.3 浸渍比和活化时间的交互影响 | 第92-93页 |
6.3.4 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93页 |
6.4 制备条件对平均孔径的影响 | 第93-97页 |
6.4.1 模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 | 第93-94页 |
6.4.2 浸渍比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94-95页 |
6.4.3 浸渍比和活化时间的交互影响 | 第95-96页 |
6.4.4 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的交互影响 | 第96-97页 |
6.5 最佳活性炭的制备与应用 | 第97-101页 |
6.5.1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97-99页 |
6.5.2 热重分析 | 第99-100页 |
6.5.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100-101页 |
6.6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H_4P_2O_7、KOH法制备浒苔炭性能的对比 | 第103-119页 |
7.1 两种活性炭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7.2 物理性质分析 | 第104-106页 |
7.2.1 孔径结构分析 | 第104-105页 |
7.2.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105-106页 |
7.2.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106页 |
7.3 化学性质分析 | 第106-113页 |
7.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06-107页 |
7.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7-109页 |
7.3.3 Bohem滴定分析 | 第109-110页 |
7.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10-113页 |
7.4 吸附性能分析 | 第113-118页 |
7.4.1 接触时间和吸附质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7.4.2 吸附动力学 | 第114-116页 |
7.4.3 吸附等温线 | 第116-117页 |
7.4.4 吸附热力学 | 第117-118页 |
7.5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不同活化剂制备浒苔炭的对比研究 | 第119-135页 |
8.1 不同碱盐活性炭制备 | 第119-125页 |
8.1.1 热重分析 | 第120-121页 |
8.1.2 孔径结构分析 | 第121-123页 |
8.1.3 晶型分析 | 第123-124页 |
8.1.4 吸附性能分析 | 第124-125页 |
8.2 铝酸钠盐活性炭制备 | 第125-132页 |
8.2.1 浸渍比对孔径结构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8.2.2 活化温度对孔径结构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8.2.3 活化时间对孔径结构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8.2.4 最佳炭孔径结构分析 | 第129页 |
8.2.5 热重分析 | 第129-130页 |
8.2.6 吸附性能分析 | 第130-132页 |
8.3 小结 | 第132-13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9.2 应用前景及展望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57-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 第161-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63-165页 |
附录 | 第165-19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