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强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碰撞分析及中日规范下响应对比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隔震技术研究概况第13-19页
        1.2.1 国外隔震体系的发展第14-16页
        1.2.2 我国隔震体系的发展第16-19页
    1.3 基础隔震结构碰撞问题的研究第19-2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3页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2章 结构碰撞的基础理论第24-33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碰撞问题分析方法第24-29页
        2.2.1 碰撞动力学方法第24-25页
        2.2.2 接触单元法第25-29页
    2.3 分析软件介绍第29-31页
    2.4 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强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碰撞模型及参数分析第33-62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计算模型和运动方程第33-36页
        3.2.1 碰撞模型第33-34页
        3.2.2 运动方程的建立第34-36页
    3.3 工程实例及数值分析第36-61页
        3.3.1 最不利间隙的确定第38-39页
        3.3.2 碰撞对结构的反应影响第39-54页
        3.3.3 结构碰撞的参数分析第54-61页
    3.4 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基于中日规范强震作用下的隔震结构对比响应分析第62-86页
    4.1 研究模型的建立第63-69页
        4.1.1 工程概况第63-66页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4.1.3 隔震层参数第67-69页
    4.2 地震动的选取第69-76页
        4.2.1 地震动的选取原则第69-71页
        4.2.2 地震动的选用第71-76页
    4.3 动力特性分析第76-78页
    4.4 地震反应分析第78-85页
        4.4.1 隔震层支座最大水平位移第78-79页
        4.4.2 最大层间位移角及层间剪力结果分析第79页
        4.4.3 顶层节点最大绝对加速度第79-85页
    4.5 小结第85-86页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结论第86页
    展望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城轨车辆连挂碰撞研究
下一篇:基于声子晶体的地铁轨道弹性垫层波阻单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