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2 国内外车辆碰撞仿真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外车辆碰撞仿真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车辆碰撞仿真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列车碰撞多级吸能原理 | 第22-33页 |
2.1 列车耐撞性标准 | 第22-25页 |
2.2 城轨列车理想碰撞吸能过程 | 第25-26页 |
2.3 城轨列车吸能装置原理 | 第26-32页 |
2.3.1 车钩缓冲器装置 | 第27-30页 |
2.3.2 车体吸能结构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列车刚体碰撞动力学仿真 | 第33-59页 |
3.1 列车刚体连挂碰撞仿真基本理论 | 第33-35页 |
3.1.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33-34页 |
3.1.2 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 | 第34-35页 |
3.2 列车刚体连挂碰撞仿真过程 | 第35-39页 |
3.2.1 列车模型仿真方法 | 第35页 |
3.2.2 列车连挂碰撞动力学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2.3 列车连挂碰撞动力学模型分析 | 第36-39页 |
3.3 列车刚体连挂碰撞建模过程 | 第39-42页 |
3.3.1 列车连挂碰撞仿真工况简介 | 第39页 |
3.3.2 列车模型设计参数 | 第39-40页 |
3.3.3 轮轨摩擦系数设置 | 第40页 |
3.3.4 吸能装置技术参数 | 第40-41页 |
3.3.5 连挂碰撞模型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3.4 地铁列车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58页 |
3.4.1 列车以8km/h速度连挂碰撞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3.4.2 列车以15km/h速度连挂碰撞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3.4.3 列车以25km/h速度连挂碰撞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城轨列车刚柔耦合模型 | 第59-73页 |
4.1 列车刚柔耦合连挂碰撞仿真原理 | 第59-62页 |
4.1.1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59页 |
4.1.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59-62页 |
4.2 城轨列车车体有限元建模 | 第62-65页 |
4.2.1 柔性车体建立过程 | 第62-63页 |
4.2.2 车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3-65页 |
4.3 城轨列车车体模态分析 | 第65-68页 |
4.3.1 模态分析原理 | 第65页 |
4.3.2 车体结构模态分析计算 | 第65-68页 |
4.4 城轨列车车体子结构分析 | 第68-71页 |
4.4.1 车体子结构分析原理 | 第68-69页 |
4.4.2 车体子结构分析流程 | 第69-71页 |
4.5 车体刚柔耦合建模 | 第71-72页 |
4.5.1 FEMBS模块简介 | 第71-72页 |
4.5.2 FEMBS模块建立车体柔性体 | 第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列车柔性碰撞仿真研究 | 第73-84页 |
5.1 柔性车体8km/h速度下连挂碰撞分析 | 第73-77页 |
5.2 柔性车体15km/h速度下连挂碰撞分析 | 第77-80页 |
5.3 柔性车体25km/h速度下连挂碰撞分析 | 第80-82页 |
5.4 柔性车体连挂碰撞效果评价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