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 | 第16-17页 |
1.1.1 能源危机 | 第16-17页 |
1.1.2 环境问题 | 第17页 |
1.2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1.3 电池热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1 电池生热速率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2 电池热模型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分析 | 第22-34页 |
2.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22-24页 |
2.1.1 锂离子电池结构 | 第22-23页 |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2.2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机理 | 第24-26页 |
2.3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特性 | 第26-28页 |
2.4 锂离子电池的发热机理分析 | 第28-32页 |
2.4.1 发热机理分析 | 第28-30页 |
2.4.2 传热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2.5 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的性能特点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单体散热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34-48页 |
3.1 锂离子电池单体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34-47页 |
3.1.1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3.1.2 锂离子电池单体热效应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3.1.3 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获取 | 第38-41页 |
3.1.4 锂离子电池单体仿真模型的建立以及网格划分 | 第41-43页 |
3.1.5 仿真模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设定及求解控制器的设定 | 第43-45页 |
3.1.6 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温度场研究及散热结构优化 | 第48-63页 |
4.1 电池组冷却方式的选择 | 第49-50页 |
4.2 电池组空冷散热系统的散热方式的选择 | 第50-51页 |
4.3 电池组空冷散热系统的三维散热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4.3.1 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4.3.2 网格划分、材料属性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2-53页 |
4.4 散热系统温度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4.5 电池组散热系统结构优化与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54-58页 |
4.5.1 散热结构优化方案 | 第54-56页 |
4.5.2 优化结构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56-57页 |
4.5.3 优化前后不同放电倍率下温升对比 | 第57-58页 |
4.6 进风口风速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 第58-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不同工况下锂离子电池组温度场均匀性优化研究 | 第63-76页 |
5.1 锂离子电池箱结构改进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63-64页 |
5.1.1 电池箱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5.1.2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64页 |
5.2 改进模型均匀性提升效果验证 | 第64-65页 |
5.3 高温(38℃)条件下温度场研究及最佳风速的选择 | 第65-69页 |
5.4 低温(0℃)条件下温度场研究及最佳风速的选择 | 第69-72页 |
5.5 常温(25℃)条件下温度场研究及最佳风速的选择 | 第72-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76-7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