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压式EPB的应急制动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EPB发展现状 | 第8-11页 |
1.2.1 国外EPB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EPB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 应急制动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气压式EPB结构设计及防抱死可行性分析 | 第13-22页 |
2.1 车辆应急制动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14-16页 |
2.2 具有应急制动功能的气压式EPB系统设计 | 第16-17页 |
2.3 防抱死控制可行性分析 | 第17-21页 |
2.3.1 防抱死控制原理 | 第17-18页 |
2.3.2 驻车制动力计算 | 第18-20页 |
2.3.3 防抱死可行性仿真分析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气压调节器特性研究 | 第22-31页 |
3.1 试验台架搭建 | 第22-24页 |
3.1.1 试验台架气密性检测 | 第23-24页 |
3.1.2 气压调节器气密性检测 | 第24页 |
3.2 气压调节器的响应滞后特性 | 第24-27页 |
3.2.1 充气滞后时间 | 第25-26页 |
3.2.2 放气滞后时间 | 第26-27页 |
3.3 气压调节器的动态特性 | 第27-30页 |
3.3.1 PWM信号概述 | 第27页 |
3.3.2 气压调节器的频率特性 | 第27-29页 |
3.3.3 气压调节器的占空比特性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车辆动力学系统建模及验证 | 第31-54页 |
4.1 车辆动力学系统建模总体方案 | 第31-32页 |
4.2 坐标系建立 | 第32-33页 |
4.2.1 车辆坐标系 | 第32页 |
4.2.2 地面坐标系 | 第32-33页 |
4.2.3 轮胎坐标系 | 第33页 |
4.3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33-43页 |
4.3.1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3-35页 |
4.3.2 车轮动力学模型 | 第35-36页 |
4.3.3 轮胎模型 | 第36-39页 |
4.3.4 车轮载荷和滑移率计算模型 | 第39-42页 |
4.3.5 制动器模型 | 第42-43页 |
4.4 气压调节器模型 | 第43-47页 |
4.4.1 响应滞后模型 | 第43-44页 |
4.4.2 长增、减压模型 | 第44-45页 |
4.4.3 小步长增、减压模型 | 第45-47页 |
4.5 车辆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47-53页 |
4.5.1 试验车主要参数 | 第47-48页 |
4.5.2 理论分析 | 第48-50页 |
4.5.3 试验验证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应急制动控制算法研究 | 第54-67页 |
5.1 左右车轮联合控制策略 | 第55-56页 |
5.1.1 单一附着系数路面 | 第55-56页 |
5.1.2 对开路面 | 第56页 |
5.2 防抱死控制算法 | 第56-60页 |
5.2.1 模糊理论 | 第58-59页 |
5.2.2 模糊控制原理 | 第59-60页 |
5.3 主副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0-66页 |
5.3.1 主模糊控制器结构 | 第61页 |
5.3.2 输入输出变量模糊化 | 第61-62页 |
5.3.3 模糊控制规则 | 第62-63页 |
5.3.4 反模糊化方法 | 第63-64页 |
5.3.5 量化因子自调整控制器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应急制动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第67-72页 |
6.1 应急制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第67页 |
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7-71页 |
6.2.1 高附着系数路面 | 第67-68页 |
6.2.2 低附着系数路面 | 第68-69页 |
6.2.3 对开路面 | 第69-7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总结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