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1.1.1 绿道 | 第17-18页 |
1.1.2 植物景观 | 第18-19页 |
1.2 城市绿道重要节点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1 绿道理论发展历史 | 第19页 |
1.2.2 城市绿道及生态廊道植物景观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4页 |
1.3.1 南京城市绿道概况 | 第21-22页 |
1.3.2 环紫金山绿道概况 | 第22-24页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1.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4-25页 |
1.4.2 旅游相关理论 | 第25页 |
1.4.3 植物群落学 | 第25-26页 |
1.4.4 景观美学评价 | 第26页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配置与典型样地分析 | 第29-79页 |
2.1 研究概况及方法 | 第29-31页 |
2.1.1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2.1.2 样地选取 | 第29-31页 |
2.2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 第31-32页 |
2.3 环紫金山绿道典型样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32-79页 |
2.3.1 琵琶湖公园1 | 第33-36页 |
2.3.2 琵琶湖公园4 | 第36-40页 |
2.3.3 前湖公园1 | 第40-43页 |
2.3.4 十朝历史文化园1 | 第43-45页 |
2.3.5 十朝历史文化园2 | 第45-49页 |
2.3.6 下马坊遗址公园13 | 第49-52页 |
2.3.7 下马坊遗址公园2 | 第52-56页 |
2.3.8 下马坊站广场1 | 第56-58页 |
2.3.9 博爱园1 | 第58-62页 |
2.3.10 博爱园2 | 第62-65页 |
2.3.11 陵园邮局绿地 | 第65-69页 |
2.3.12 地震台前绿地 | 第69-72页 |
2.3.13 流徽榭1 | 第72-76页 |
2.3.14 钟山体育运动公园1 | 第76-79页 |
第三章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与观赏特性分析 | 第79-97页 |
3.1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 第79-86页 |
3.1.1 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 第79-81页 |
3.1.2 植物数量特征分析 | 第81页 |
3.1.3 乔木层数量特征分析 | 第81-84页 |
3.1.4 灌木层数量特征分析 | 第84-86页 |
3.2 观赏特性分析 | 第86-94页 |
3.2.1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色彩特性分析 | 第86-89页 |
3.2.2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嗅觉特性分析 | 第89-90页 |
3.2.3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季相特性分析 | 第90-94页 |
3.3 小结与结论 | 第94-97页 |
第四章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景观评价分析 | 第97-105页 |
4.1 调查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97-101页 |
4.1.1 评价材料的获取与选择 | 第97-100页 |
4.1.2 计算方法 | 第100-10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4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5-109页 |
5.1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景观特色与景观优化策略 | 第105-107页 |
5.1.1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景观特色 | 第105-106页 |
5.1.2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106-107页 |
5.2 环紫金山绿道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 第107-108页 |
5.3 论文所做工作与创新之处 | 第108页 |
5.4 论文不足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