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2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要素替代弹性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 技术进步偏向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2.1 技术进步偏向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技术进步偏向的测算—基于CES生产函数 | 第18-19页 |
2.2.3 技术进步偏向的测算—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 第19-20页 |
2.3 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4 不同来源技术进步与能源强度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4.1 R&D与能源强度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4.2 FDI与能源强度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5 现有文献述评 | 第23-25页 |
3 制造业部门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研究迫切性分析 | 第25-31页 |
3.1 我国能源供需总量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3.2 我国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3 我国制造业部门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28页 |
3.4 我国制造业及轻、重工业部门能耗趋势分析 | 第28-31页 |
4 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 第31-41页 |
4.1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设定 | 第31-32页 |
4.2 要素间替代弹性的测算方法 | 第32-34页 |
4.3 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的判定 | 第34-35页 |
4.4 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对能源强度影响判定 | 第35-36页 |
4.5 似不相关回归(SUR) | 第36-41页 |
4.5.1 似不相关回归法内涵 | 第36页 |
4.5.2 似不相关回归法的假定 | 第36-38页 |
4.5.3 似不相关回归法的检验 | 第38页 |
4.5.4 似不相关回归法的应用 | 第38-41页 |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1-59页 |
5.1 数据处理 | 第41-43页 |
5.2 重工业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分析 | 第43-47页 |
5.2.1 重工业SUR同期相关性检验 | 第43-44页 |
5.2.2 重工业回归结果 | 第44-45页 |
5.2.3 重工业要素间替代弹性测算 | 第45-46页 |
5.2.4 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分析 | 第46-47页 |
5.3 轻工业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分析 | 第47-52页 |
5.3.1 轻工业SUR同期相关性检验 | 第47-48页 |
5.3.2 轻工业回归结果 | 第48-49页 |
5.3.3 轻工业要素间替代弹性测算 | 第49-50页 |
5.3.4 轻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分析 | 第50-52页 |
5.4 制造业整体技术进步能源偏向性分析 | 第52-56页 |
5.4.1 制造业整体SUR同期相关性检验 | 第52页 |
5.4.2 制造业整体回归结果 | 第52-53页 |
5.4.3 制造业要素间替代弹性测算 | 第53-54页 |
5.4.4 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分析 | 第54-56页 |
5.5 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重、轻工业及制造业整体能源强度的影响 | 第56-59页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