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2.1 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的研究 | 第19-22页 |
2.1.1 理论上解释两者共存 | 第19-21页 |
2.1.2 正规金融的变动如何影响非正规金融 | 第21-22页 |
2.2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影响的研究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 第25-31页 |
3.1 理论框架 | 第25-30页 |
3.1.1 名义收益效应 | 第27页 |
3.1.2 借款人类型恶化效应 | 第27页 |
3.1.3 技术内生效应 | 第27-28页 |
3.1.4 三大效应的迭加 | 第28-30页 |
3.2 研究假说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利率市场化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影响的基本事实 | 第31-41页 |
4.1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划分与指标选取 | 第31页 |
4.1.1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划分 | 第31页 |
4.1.2 指标选取 | 第31页 |
4.2 不同阶段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发展情况 | 第31-36页 |
4.2.1 第一阶段 | 第32-33页 |
4.2.2 第二阶段 | 第33-34页 |
4.2.3 第三阶段 | 第34-35页 |
4.2.4 三阶段放贷金额分析 | 第35-36页 |
4.3 不同阶段利率市场化、正规金融发展、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相关性 | 第36-39页 |
4.3.1 贷款利率方面 | 第36-37页 |
4.3.2 借贷周期方面 | 第37-38页 |
4.3.3 放贷金额方面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5 综合效应动态变化轨迹的经验证据 | 第41-55页 |
5.1 计量模型设定 | 第41-43页 |
5.1.1 模型设定的结论与机制 | 第41页 |
5.1.2 验证结论与机制的逻辑 | 第41-42页 |
5.1.3 验证结论与机制的计量模型 | 第42-43页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 第43-45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5.2.2 变量定义 | 第43-45页 |
5.3 估计方法 | 第45-47页 |
5.3.1 随机森林法则 | 第45页 |
5.3.2 Spearman秩相关检验 | 第45-46页 |
5.3.3 局部多项式估计 | 第46页 |
5.3.4 面板向量自回归 | 第46-47页 |
5.4 估计结果 | 第47-52页 |
5.4.1 关于结论的结果 | 第47-48页 |
5.4.2 关于机制1的结果 | 第48-49页 |
5.4.3 关于机制2的结果 | 第49-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6 不同效应的比较研究 | 第55-61页 |
6.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55-56页 |
6.1.1 模型设定的结论 | 第55页 |
6.1.2 验证结论的逻辑 | 第55-56页 |
6.1.3 验证结论的计量模型 | 第56页 |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 第56-58页 |
6.2.1 数据来源 | 第56-57页 |
6.2.2 变量定义 | 第57-58页 |
6.3 估计结果 | 第58-60页 |
6.3.1 关于结论1的结果 | 第58-59页 |
6.3.2 关于结论2、3的结果 | 第59-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7 主要结论与经济政策含义 | 第61-6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7.2 经济政策含义 | 第62-63页 |
7.2.1 适度调控放贷利率 | 第62页 |
7.2.2 严格把控借贷时限 | 第62-63页 |
7.2.3 重视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 第63页 |
7.3 不足之处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