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橡胶工业论文--橡胶制品论文--轮胎论文

纳米高岭土与炭黑和白炭黑的协同作用在轮胎中的应用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9页
    1.1 轮胎第15-17页
        1.1.1 轮胎的种类第15页
        1.1.2 轮胎的性能第15-16页
        1.1.3 轮胎的结构第16-17页
    1.2 填料第17-23页
        1.2.1 炭黑第17-19页
        1.2.2 白炭黑第19-21页
        1.2.3 纳米粘土第21-23页
    1.3 粘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3-27页
        1.3.1 制备方法第23-24页
        1.3.2 应用性能第24-27页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7页
    1.5 研究创新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9-38页
    2.1 实验原材料第29-36页
        2.1.1 纳米高岭土第29-33页
        2.1.2 橡胶配料第33-34页
        2.1.3 橡胶配方第34-36页
    2.2 样品制备方法第36页
    2.3 表征与测试第36-38页
        2.3.1 材料现代分析测试第36-37页
        2.3.2 橡胶性能测试第37-38页
第三章 纳米高岭土在矿卡轮胎中的应用第38-67页
    3.1 长距离矿路两用轮胎第38-49页
        3.1.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38-39页
        3.1.2 硫化性能第39-40页
        3.1.3 力学性能第40-41页
        3.1.4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第41-42页
        3.1.5 压缩生热性能第42-43页
        3.1.6 耐磨耗性能第43-44页
        3.1.7 动态力学性能第44-49页
    3.2 短距离全矿轮胎第49-58页
        3.2.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49-50页
        3.2.2 硫化性能第50-51页
        3.2.3 力学性能第51页
        3.2.4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第51-53页
        3.2.5 压缩生热性能第53页
        3.2.6 耐磨耗性能第53-54页
        3.2.7 动态力学性能第54-58页
    3.3 影响机理第58-66页
        3.3.1 网络分割第58-60页
        3.3.2 核壳包覆第60-62页
        3.3.3 红外光谱分析第62-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纳米高岭土在气密层中的应用第67-89页
    4.1 胶料配比的影响第67-71页
        4.1.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67-68页
        4.1.2 硫化性能第68页
        4.1.3 力学性能第68-69页
        4.1.4 耐屈挠疲劳性能第69-70页
        4.1.5 气体阻隔性能第70-71页
    4.2 纳米高岭土与炭黑配合的影响第71-78页
        4.2.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72页
        4.2.2 硫化性能第72-73页
        4.2.3 力学性能第73-74页
        4.2.4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第74页
        4.2.5 耐拉伸疲劳性能第74-75页
        4.2.6 耐屈挠疲劳性能第75-76页
        4.2.7 气体阻隔性能第76-78页
    4.3 纳米高岭土填充份数的影响第78-84页
        4.3.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78-79页
        4.3.2 硫化性能第79页
        4.3.3 力学性能第79-80页
        4.3.4 耐热空气老化第80-81页
        4.3.5 耐疲劳拉伸性能第81页
        4.3.6 耐屈挠疲劳性能第81-82页
        4.3.7 气体阻隔性能第82-84页
    4.4 影响机理第84-88页
        4.4.1 网络重组第84-87页
        4.4.2 红外光谱第87-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纳米高岭土在胎侧中的应用第89-110页
    5.1 纳米高岭土填充份数的影响第89-97页
        5.1.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89-90页
        5.1.2 硫化性能第90页
        5.1.3 力学性能第90-91页
        5.1.4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第91页
        5.1.5 耐拉伸疲劳性能第91-92页
        5.1.6 耐屈挠疲劳性能第92-93页
        5.1.7 压缩生热性能第93页
        5.1.8 动态力学性能第93-95页
        5.1.9 气密性能第95-97页
    5.2 纳米高岭土与炭黑配合比例的影响第97-106页
        5.2.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97-98页
        5.2.2 硫化性能第98页
        5.2.3 力学性能第98-99页
        5.2.4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第99-100页
        5.2.5 耐拉伸疲劳性能第100页
        5.2.6 耐屈挠疲劳性能第100-101页
        5.2.7 压缩生热性能第101-102页
        5.2.8 动态力学性能第102-104页
        5.2.9 气体阻隔性能第104-106页
    5.3 影响机理第106-109页
        5.3.1 网络分割第106-108页
        5.3.2 红外光谱第108-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纳米高岭土在胎冠中的应用第110-137页
    6.1 纳米高岭土用量的影响第110-120页
        6.1.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110-111页
        6.1.2 硫化性能第111-113页
        6.1.3 力学性能第113-114页
        6.1.4 耐磨耗性能第114-115页
        6.1.7 压缩生热性能第115-117页
        6.1.8 动态力学性能第117-120页
    6.2 纳米粘土与白炭黑配合的影响第120-125页
        6.2.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120-121页
        6.2.2 硫化性能第121-122页
        6.2.3 力学性能第122页
        6.2.4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第122-123页
        6.2.5 耐磨耗性能第123-124页
        6.2.8 压缩生热性能第124-125页
    6.3 纳米粘土与炭黑配合影响第125-132页
        6.3.1 门尼粘度和焦烧第125-126页
        6.3.2 硫化性能第126-127页
        6.3.3 力学性能第127页
        6.3.4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第127-128页
        6.3.5 耐磨耗性能第128-129页
        6.3.6 压缩生热性能第129-130页
        6.3.7 动态力学性能第130-132页
    6.5 影响机理第132-135页
        6.5.1 SEM第132-134页
        6.5.2 TEM第134-135页
    6.6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作者简介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全景影像序列的球面立体视觉多视图几何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