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传统城镇化 | 第17-19页 |
1.2.2 新型城镇化 | 第19-20页 |
1.2.3 资源型地区 | 第20-22页 |
1.2.4 研究现状简评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5 论文章节内容安排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9-4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2.1.1 资源与资源型地区 | 第29-30页 |
2.1.2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30-31页 |
2.1.3 风险和风险管理 | 第3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39页 |
2.2.1 资源型地区相关理论 | 第31-34页 |
2.2.2 城镇化相关理论 | 第34-37页 |
2.2.3 风险相关理论 | 第37-39页 |
2.3 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39-46页 |
2.3.1 博弈论 | 第39-41页 |
2.3.2 粗糙集理论 | 第41-43页 |
2.3.3 未确知测度 | 第43-45页 |
2.3.4 Borda序值法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分析 | 第47-67页 |
3.1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风险分析 | 第47-51页 |
3.1.1 系统与耦合的概念 | 第47-48页 |
3.1.2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模型 | 第48-49页 |
3.1.3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演化过程 | 第49-50页 |
3.1.4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风险分析 | 第50-51页 |
3.2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利益相关者博弈风险分析 | 第51-61页 |
3.2.1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51-53页 |
3.2.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博弈风险分析 | 第53-54页 |
3.2.3 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分配博弈风险分析 | 第54-56页 |
3.2.4 政府-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分担博弈风险分析 | 第56-59页 |
3.2.5 政府-企业-居民生态保护博弈风险分析 | 第59-61页 |
3.3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风险分析 | 第61-65页 |
3.3.1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因子 | 第61-62页 |
3.3.2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源 | 第62-63页 |
3.3.3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 | 第63-64页 |
3.3.4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风险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因素识别 | 第67-93页 |
4.1 风险识别原则与方法 | 第67-68页 |
4.1.1 风险识别原则 | 第67-68页 |
4.1.2 风险识别方法 | 第68页 |
4.2 风险影响因素及指标识别与分析 | 第68-80页 |
4.2.1 经济风险影响因素指标分析与假设 | 第74-75页 |
4.2.2 社会风险影响因素指标分析与假设 | 第75-77页 |
4.2.3 生态风险影响因素指标分析与假设 | 第77-79页 |
4.2.4 管理风险影响因素指标分析与假设 | 第79-80页 |
4.3 风险指标实证分析 | 第80-90页 |
4.3.1 风险指标探索性分析 | 第80-83页 |
4.3.2 风险指标验证性分析 | 第83-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评价 | 第93-123页 |
5.1 风险评价方法与程序 | 第93-95页 |
5.1.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93-94页 |
5.1.2 风险评价流程 | 第94-95页 |
5.2 风险影响因素及指标权重确定 | 第95-103页 |
5.2.1 权重确定基本步骤 | 第95页 |
5.2.2 风险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第95-98页 |
5.2.3 风险指标权重确定 | 第98-103页 |
5.3 未确知测度风险评价模型 | 第103-116页 |
5.3.1 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 第103-106页 |
5.3.2 未确知测度函数构造 | 第106-114页 |
5.3.3 风险指标与因素测度 | 第114-115页 |
5.3.4 风险等级置信度识别 | 第115-116页 |
5.3.5 风险管控重要度排序 | 第116页 |
5.4 案例分析—以大同市矿区为例 | 第116-122页 |
5.4.1 指标数据获取 | 第117-118页 |
5.4.2 指标评价 | 第118-122页 |
5.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防范 | 第123-133页 |
6.1 风险防范思路与原则 | 第123-124页 |
6.1.1 风险防范基本思路 | 第123页 |
6.1.2 风险防范基本原则 | 第123-124页 |
6.2 风险防范机制 | 第124-128页 |
6.2.1 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 第125-126页 |
6.2.2 生态资源保护机制 | 第126-127页 |
6.2.3 专项政策规划机制 | 第127页 |
6.2.4 风险全面防控机制 | 第127-128页 |
6.3 风险防范路径 | 第128-132页 |
6.3.1 保障经济发展规模,倡导内涵式经济增长 | 第129页 |
6.3.2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第129-130页 |
6.3.3 重视生态修复治理,树立环保生活理念 | 第130-131页 |
6.3.4 政府职能积极转变,构建城镇管理新生态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3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作者简介 | 第1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45-147页 |
附录 | 第147-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