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效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8-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内容第11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论文可能的预期贡献第12-13页
第二章 可转债融资相关文献综述第13-23页
    2.1 可转债融资动机相关理论综述第13-17页
        2.1.1 风险转移理论第13-14页
        2.1.2 后门权益理论第14-15页
        2.1.3 风险评估理论第15页
        2.1.4 融资逐序理论第15-16页
        2.1.5 融资成本降低理论第16-17页
        2.1.6 税务优惠假设理论第17页
    2.2 可转债融资效应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第17-22页
        2.2.1 从融资能力、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角度来定义融资效应第17-18页
        2.2.2 从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益角度定义融资效应第18页
        2.2.3 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定义融资效应第18-19页
        2.2.4 本文对融资效应基本定义的界定第19页
        2.2.5 国内外关于可转债融资效应的相关研究第19-22页
    2.3 文献评论第22-23页
第三章 我国可转债融资效应理论分析第23-37页
    3.1 我国可转债融资现状第23-32页
        3.1.1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的概况第23-25页
        3.1.2 我国融资方发行可转债的动机第25-28页
        3.1.3 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市场准入条件第28-29页
        3.1.4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动机的总结分析第29-32页
    3.2 可转债融资效应分析第32-37页
        3.2.1 可转债融资效应的内涵与衡量指标第32-34页
        3.2.2 可转债融资稀释效应的理论分析第34-35页
        3.2.3 可转债融资债务效应的理论分析第35-36页
        3.2.4 可转债融资总效应的理论分析第36-37页
第四章 可转债融资效应的实证分析第37-45页
    4.1 研究方法第37页
        4.1.1 计量模型设定第37页
        4.1.2 变量的选取与描述第37页
    4.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第37-45页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5-47页
    5.1 研究结论第45页
    5.2 提升可转债融资效应的政策建议第45-47页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7-49页
    6.1 主要不足第47页
    6.2 未来展望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3-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金融政策研究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以西安市轨道交通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