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生物节律性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1 哺乳动物生物节律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1 哺乳动物生物钟核心振荡器的分子基础 | 第15页 |
1.1.1.2 哺乳动物生物钟的运转机制 | 第15-16页 |
1.1.2 植物生物节律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2.1 光信号输入通路 | 第16-17页 |
1.1.2.2 植物生物钟核心振荡器的调控机制 | 第17页 |
1.1.3 蓝藻生物钟节律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1.3.1 蓝藻生物钟核心振荡器的结构特点 | 第17-18页 |
1.1.3.2 蓝藻生物节律性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1.1.3.3 蓝藻生物节律性的反馈调节机制 | 第19页 |
1.2 Peroxiredoxins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Peroxiredoxins蛋白概述 | 第20-21页 |
1.2.2 Peroxiredoxins在活性氧清除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3 Peroxiredoxins作为非转录依赖的节律性标签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胁迫下蓝藻Prxs的抗氧化功能分析 | 第26-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3.1 prx敲除对蓝藻细胞在H_2O_2胁迫处理条件存活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1.1 固体平板培养克隆计数法 | 第27页 |
2.3.1.2 液体振荡培养OD值测定法 | 第27页 |
2.3.2 紫外胁迫对prx敲除蓝藻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3 高光胁迫对prx敲除蓝藻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1 试管通气培养法 | 第28页 |
2.3.3.2 锥形瓶振荡培养法 | 第28-29页 |
2.3.4 prx单基因敲除系与野生型蓝藻的竞争生长实验 | 第29-3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2.4.1 H_2O_2胁迫处理条件下蓝藻细胞存活率测定 | 第30-33页 |
2.4.1.1 固体平板法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2.4.1.2 液体培养OD测定法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2.4.2 紫外胁迫条件下prx敲除蓝藻细胞存活率测定 | 第33-35页 |
2.4.3 高光胁迫条件下蓝藻细胞存活率测定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2.4.3.1 蓝藻细胞全波谱的测定 | 第35-36页 |
2.4.3.2 通气培养法测定结果 | 第36-38页 |
2.4.3.3 震荡培养法测定结果 | 第38-40页 |
2.4.4 prx单基因敲除与野生型竞争生长实验 | 第40页 |
2.4.5 高光胁迫下蓝藻细胞内不同光合色素的积累曲线 | 第40-41页 |
2.5 讨论 | 第41-45页 |
第三章 蓝藻Selongates PCC 7942 RNA提取的优化和半定量PCR | 第45-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3.1 不同起始细胞量蓝藻的收集 | 第45页 |
3.3.2 不同时刻高光处理的蓝藻细胞的收集 | 第45页 |
3.3.3 蓝藻RNA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3.3.3.1 RNAiso plus试剂提取法 | 第46页 |
3.3.3.2 试剂盒提取法 | 第46页 |
3.3.4 去除基因组DNA | 第46页 |
3.3.5 cDNA的合成和纯化 | 第46页 |
3.3.6 半定量PCR验证生物钟相关基因 | 第46-4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3.4.1 起始细胞量对总RNA提取质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不同RNA提取方法的对比 | 第48页 |
3.4.3 溶菌酶处理时间对RNA提取质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4 生物钟相关基因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筛选 | 第49页 |
3.4.5 RT-PCR体系的优化 | 第49-52页 |
3.4.6 半定量RT-PCR结果 | 第52-54页 |
3.5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生物钟相关基因 | 第56-7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4.3.1 qPCR引物的设计和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56-57页 |
4.3.2 优化的蓝藻qPCR体系评估 | 第57-58页 |
4.3.3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生物钟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5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4.4.1 引物的设计和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58-59页 |
4.4.2 qPCR体系的优化 | 第59-61页 |
4.4.2.1 内参基因绝对表达量对qPCR实验可信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4.2.2 cDNA模板纯化对qPCR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3 不同光强下核心钟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61-63页 |
4.4.4 不同光强下sasA基因的时序表达模式 | 第63-64页 |
4.4.5 不同光强下labA基因的时序表达模式 | 第64-65页 |
4.4.6 不同光强下cikA基因的时序表达模式 | 第65-66页 |
4.4.7 不同光强下rapA基因的时序表达模式 | 第66页 |
4.5 讨论 | 第66-70页 |
第五章 蓝藻prx基因家族双敲除系载体的构建 | 第70-8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5.2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0-75页 |
5.3.1 克隆卡那霉素抗性表达框 | 第70-73页 |
5.3.2 敲除载体质粒的转化 | 第73-75页 |
5.3.3 转化后菌落的鉴定 | 第75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5.4.1 卡那霉素抗性表达框的克隆 | 第75-78页 |
5.4.2 双敲除系的构建 | 第78页 |
5.4.3 转化蓝藻单菌落的鉴定 | 第78-80页 |
5.5 讨论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