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 四、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古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必要性 | 第12-22页 |
| 第一节 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内涵及特征 | 第12-16页 |
| 一、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内涵 | 第12-13页 |
| 二、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特征 | 第13-14页 |
| 三、古诗文的基本特点需要主体性意识的参与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古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一、认知心理学的启示 | 第16页 |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 第16-17页 |
| 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学习理论的启示 | 第17-18页 |
| 四、系统论的启示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古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意义 | 第19-22页 |
|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 第19-20页 |
| 二、养成良好习惯,完善学习方式 | 第20-21页 |
| 三、提升文学素养,培育民族精神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 第22-31页 |
| 第一节 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现状 | 第22-25页 |
| 一、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 第22-23页 |
| 二、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学习主动权弱化 | 第23-24页 |
| 三、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单一 | 第24-25页 |
| 四、弱化个性化阅读体验,学习创造性缺失 | 第25页 |
| 第二节 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现状的成因 | 第25-31页 |
| 一、客观环境的隔阂 | 第25-26页 |
| 二、教材编排的局限 | 第26-28页 |
| 三、教学目的功利化 | 第28页 |
| 四、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 | 第28-29页 |
| 五、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 第29页 |
| 六、教学评价的单一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古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策略 | 第31-60页 |
| 第一节 古诗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原则 | 第31-35页 |
| 一、自主原则 | 第31-32页 |
| 二、合作原则 | 第32-33页 |
| 三、探究原则 | 第33-34页 |
| 四、激励原则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方法 | 第35-52页 |
| 一、诵读体悟法 | 第35-38页 |
| 二、入境同情法 | 第38-40页 |
| 三、循序渐进法 | 第40-42页 |
| 四、积累整合法 | 第42-46页 |
| 五、类比联系法 | 第46-49页 |
| 六、读写结合法 | 第49-52页 |
| 第三节 古诗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 第52-60页 |
|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梯度 | 第52-54页 |
| 二、教学重点的选择要适切 | 第54-57页 |
| 三、教学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 | 第57-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