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一、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国内医患关系媒体报道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2、国外医患关系媒体报道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 选题缘由 | 第15页 |
(四) 选取2013~2015年《人民日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由 | 第15页 |
(五)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六) 《人民日报》关于医改本身的报道 | 第16-18页 |
二、新医改前《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分析(2013-2014年) | 第18-30页 |
(一) 医患关系内容概况 | 第18-23页 |
1 从医生视角看医患关系报道 | 第18-20页 |
2 从患者视角看医患关系报道 | 第20-23页 |
(二) 监督类报道既涉及医院医生也涉及患者,批评到位 | 第23-25页 |
1、批判医疗管理混乱 | 第23-24页 |
2、批判医生医德医风 | 第24页 |
3、批判患者不理性 | 第24-25页 |
(三) 注重用评论引领公众理性看待医患关系 | 第25-26页 |
(四) 第1~6版面报道占比较高,“健康时空”版是报道主力 | 第26-27页 |
(五) 除直接报道医患关系外,其他涉医报道中多强调医患互动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三、新医改后《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分析(2015年) | 第30-41页 |
(一) 新医改政策实施情况报道出现 | 第30-32页 |
(二) 体验医务人员工作策划类报道出现 | 第32-35页 |
1、新闻报道策划 | 第32-33页 |
2、“走进白大褂”系列策划报道分析(附录五) | 第33-34页 |
3、典型医护人员形象报道分析 | 第34-35页 |
(三) 对医患关系报道更加深入 | 第35-37页 |
1、《人民日报》呈现新的医生形象 | 第36页 |
2、正视医患关系,强调医生属于“第一资源” | 第36-37页 |
(四) 监督类报道占比下降 | 第37-38页 |
(五) 除“健康时空”版面外,其他版面占比略有增加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四、新医改前后典型个案对比 | 第41-47页 |
(一) 医改前,西安风城医院手术后自拍事件媒体报道分析 | 第41-44页 |
1、事件陈述 | 第41页 |
2、其他媒体报道 | 第41-43页 |
3、《人民日报》报道 | 第43-44页 |
(二) 医改后,“消失的肾”事件媒体报道分析 | 第44-47页 |
1、事件陈述 | 第44页 |
2、其他媒体的报道 | 第44-45页 |
3、《人民日报》报道 | 第45-47页 |
五、新医改后医患关系媒体报道变化的原因探析 | 第47-53页 |
(一) 医改政策本身带来医患关系变化 | 第47-48页 |
(二) 医患纠纷媒体报道井喷式发展后,媒体开始思考 | 第48-49页 |
(三) 新媒体出现,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搭建平台 | 第49-51页 |
(四) 有话语权人士关于医患关系的观点,成为报道热点 | 第51-53页 |
六.改进医患关系报道的思考 | 第53-58页 |
(一) 新医改后医患关系报道的价值选择 | 第53-55页 |
1、有利于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 第53-54页 |
2、有利于媒体公信力的建立 | 第54页 |
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第54-55页 |
(二) 医患关系媒体报道改进建议 | 第55-58页 |
1、媒体应该更加深入思考,做好新医改时期客观全面报道 | 第55页 |
2、医疗机构提高媒介素养,主动加强与媒体联系 | 第55-56页 |
3、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时联合主流媒体联合开展新闻策划活动 | 第56页 |
4、患者应作医学知识“掌握者”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附录一:《人民日报》2015年对新医改的报道 | 第63-67页 |
附录二:2013、2014年《人民日报》涉医报道 | 第67-73页 |
附录三:2015年《人民日报》涉医报道 | 第73-77页 |
附录四:《人民日报》走进白大褂系列策划报道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