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的平衡论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一)国内研究 | 第10-13页 |
| (二)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16-17页 |
| (一)创新 | 第16页 |
| (二)不足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形成 | 第17-26页 |
| 一、布哈林平衡论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来源 | 第17-20页 |
| (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 | 第17页 |
| (二)独特的俄国国情 | 第17-18页 |
| (三)主观条件 | 第18-19页 |
| (四)理论来源 | 第19-20页 |
| 二、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6页 |
| (一)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萌芽 | 第20-22页 |
| (二)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22-23页 |
| (三)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成熟 | 第23-25页 |
| (四)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继续发展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布哈林平衡论的基本内涵与哲学基础 | 第26-33页 |
| 一、布哈林平衡论的基本内涵 | 第26-28页 |
| (一)何谓平衡 | 第26-27页 |
| (二)平衡的三种基本形式 | 第27-28页 |
| (三)平衡论的本质 | 第28页 |
| 二、辩证法与平衡论 | 第28-30页 |
|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平衡论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50页 |
| 一、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 第33-41页 |
| (一)保持再生产的动态平衡 | 第33-35页 |
| (二)社会生产与社会分工 | 第35-36页 |
| (三)积累与消费 | 第36-38页 |
| (四)计划与市场 | 第38-39页 |
| (五)二元经济结构与工业化 | 第39-40页 |
| (六)增长速度与有效增长 | 第40-41页 |
| 二、社会发展中的平衡 | 第41-50页 |
| (一)社会矛盾与社会平衡 | 第41-42页 |
| (二)自然与社会的平衡 | 第42-44页 |
| (三)经济与政治的平衡 | 第44-45页 |
| (四)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 | 第45-46页 |
| (五)无产阶级专政与工人民主制 | 第46-48页 |
| (六)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 | 第48页 |
| (七)落后的社会主义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50-57页 |
| 一、布哈林平衡论与苏联的兴衰 | 第50-53页 |
| (一)平衡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第50-51页 |
| (二)平衡论与新经济政策 | 第51-52页 |
| (三)平衡论与斯大林模式 | 第52-53页 |
| 二、布哈林平衡论的历史地位 | 第53-55页 |
| 三、布哈林平衡论的当代价值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