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4页 |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7-8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8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8-9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四、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1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2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12页 |
| (二)问题与不足 | 第12页 |
| 七、本文相关学术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 | 第12-13页 |
| (二)农民 | 第13页 |
| (三)革命意识 | 第13页 |
| (四)川陕边区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关于唤醒农民革命意识的理论研究 | 第14-20页 |
| 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 | 第14-17页 |
| (一)阶级分析 | 第15-16页 |
| (二)阶级斗争理论 | 第16-17页 |
| 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第17-18页 |
| (一)理论的提出 | 第17-18页 |
| (二)理论的实践 | 第18页 |
| 三、农民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 第18-20页 |
| (一) 无产阶级应积极争取农民为自己的同盟军 | 第18-19页 |
| (二)革命中应该克服农民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农民革命意识的唤醒 | 第20-43页 |
| 一、中共唤醒川陕革命根据地农民革命意识的基本依据 | 第20-24页 |
| (一)军阀混战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 第21页 |
|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 第21-24页 |
| 二、中共唤醒川陕革命根据地农民革命意识的可靠保障 | 第24-29页 |
| (一)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作用 | 第25-27页 |
|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地位 | 第27-29页 |
| 三、中共唤醒川陕革命根据地农民革命意识的有效策略 | 第29-41页 |
| (一)打掉封建政权的权威,砸碎束缚农民的思想锁链 | 第29-32页 |
| (二)建立分类群众组织,作为党组织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 第32页 |
| (三)开展土地革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 第32-35页 |
| (四)取消封建债务 | 第35页 |
| (五)开展禁烟运动 | 第35-36页 |
| (六)革命宣传与文化教育 | 第36-41页 |
| 四、中共唤醒川陕革命根据地农民革命意识的显著成果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中共唤醒川陕革命根据地农民革命意识的经验和启示 | 第43-48页 |
|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 | 第43-45页 |
| 二、加强革命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