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面孔识别 | 第9页 |
·内群体偏向 | 第9页 |
·本族偏向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面孔识别的主要理论和模型 | 第10-12页 |
·内群体偏向的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本族偏向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 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问题提出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3 研究一维、汉大学生面孔识别内群体偏向的实验研究 | 第20-32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被试 | 第20页 |
·实验设计 | 第20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程序 | 第20-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本族偏向分析 | 第22-24页 |
·本校偏向分析 | 第24-26页 |
·本族偏向与本校偏向比较 | 第26-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4 研究二维、汉大学生面孔识别内群体偏向的比较研究 | 第32-35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本族偏向效应量分析 | 第32-33页 |
·本校偏向效应量分析 | 第33页 |
·本族偏向与本校偏向差异效应量分析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5 综合讨论 | 第35-39页 |
·本族偏向 | 第35-36页 |
·本校偏向 | 第36-37页 |
·本族偏向与本校偏向的比较 | 第37-38页 |
·维、汉大学生两种内群体偏向的比较 | 第38-39页 |
6 结论 | 第39-40页 |
7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创新之处 | 第40页 |
·存在不足 | 第40页 |
·研究展望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