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课题依据 | 第9页 |
·课题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抽油机的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方案设计 | 第13-45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的设计目标 | 第13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整体方案设计 | 第13-18页 |
·蓄能器平衡式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方案 | 第14-15页 |
·采用复合平衡的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方案 | 第15-17页 |
·两种液压抽油机方案的优选 | 第17-18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和悬点载荷计算 | 第18-24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悬点运动分析 | 第18-20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悬点载荷计算 | 第20-24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整体方案计算 | 第24-44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不加机械配重整体方案计算 | 第24-35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加机械配重整体方案计算 | 第35-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结构设计 | 第45-93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复合液压缸结构设计 | 第45-64页 |
·复合液压缸的整体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复合液压缸综合计算 | 第47页 |
·复合液压缸密封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复合液压缸结构设计 | 第49-64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平衡系统结构设计 | 第64-69页 |
·配重箱结构设计 | 第65-67页 |
·配重箱导向轮结构设计 | 第67-68页 |
·配重箱整体装配图 | 第68-69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机架结构设计 | 第69-79页 |
·机架结构设计 | 第69页 |
·机架静力学分析 | 第69-76页 |
·机架模态分析 | 第76-79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制动系统设计 | 第79-83页 |
·主动制动装置结构设计 | 第79-82页 |
·被动制动装置结构设计 | 第82-83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悬挂系统结构设计 | 第83-92页 |
·悬挂系统总体方案 | 第84页 |
·固定天轮总成结构设计 | 第84-88页 |
·动天轮总成结构设计 | 第88-91页 |
·光杆连接总成结构设计 | 第91-92页 |
·复合液压缸导向系统结构设计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液压及控制系统设计 | 第93-109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设计 | 第93-98页 |
·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 第93-97页 |
·液压系统元件的选择 | 第97-98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98-100页 |
·启动、延时回路 | 第99页 |
·换向回路 | 第99页 |
·消振回路 | 第99页 |
·自动保护和报警回路 | 第99-100页 |
·制动回路 | 第100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第100-108页 |
·液压系统仿真软件概述 | 第100-101页 |
·液压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4页 |
·液压系统仿真结果 | 第104-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动力学分析 | 第109-122页 |
·AMESim与Motion联合仿真介绍 | 第109-112页 |
·Motion/AMESim联合仿真的过程 | 第109-110页 |
·Motion/AMESim联合仿真接口创建步骤 | 第110-112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的Motion动力学模型 | 第112-116页 |
·创建body和添加运动副 | 第112-113页 |
·创建悬挂系统模型 | 第113-114页 |
·施加悬点载荷和配重块的等效重力 | 第114-115页 |
·创建联合仿真的接口 | 第115-116页 |
·施加仿真的初始条件 | 第116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联合仿真AMESim模型的建立 | 第116-118页 |
·滑轮增程式液压抽油机联合仿真分析 | 第118-121页 |
·悬点位移曲线 | 第118页 |
·悬点速度曲线 | 第118-119页 |
·悬点加速度曲线 | 第119-120页 |
·复合液压缸各个腔的压力曲线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总结 | 第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