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理论取向 | 第18-32页 |
第一节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 | 第18-21页 |
一、《美国2000:教育战略》 | 第19-20页 |
二、《2000 目标:教育美国法》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市场需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 第21-24页 |
一、基础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 第21-23页 |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 第24-26页 |
一、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 第25页 |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 第25-26页 |
第四节 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方法 | 第26-31页 |
一、档案袋评价 | 第27-28页 |
二、对具体技能的评价 | 第28-30页 |
三、价值增值法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知识维度 | 第32-40页 |
第一节 从课堂获取知识 | 第32-34页 |
一、必修的核心课程 | 第32-33页 |
二、主修的专业课程 | 第33页 |
三、任意选修的课程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从课外获取知识 | 第34-38页 |
一、图书馆 | 第34-37页 |
二、同伴导师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活动维度 | 第40-58页 |
第一节 科研活动 | 第40-44页 |
一、学生作为学徒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40-42页 |
二、由学生提出方案的科研活动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校内实践活动 | 第44-54页 |
一、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的体育活动 | 第44-46页 |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第46-48页 |
三、提高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职业咨询活动 | 第48-50页 |
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业活动 | 第50-52页 |
五、提高大学生组织、领导能力的社团活动 | 第52-54页 |
第三节 社会服务活动 | 第54-57页 |
一、为社区组织服务 | 第54-56页 |
二、在企业实习实践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特点及启示 | 第58-66页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特点 | 第58-61页 |
一、时代性的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 第58-59页 |
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保障学生获得专业的能力训练 | 第59页 |
三、全方位配合的培养模式,保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全方面发展 | 第59-60页 |
四、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保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水平逐步提升 | 第60-61页 |
五、综合性的培养内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第61页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 第61-65页 |
一、通过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 第61-63页 |
二、通过增加大学生的活动机会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