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麻纺织论文--原麻初加工论文

红麻韧皮纤维白腐真菌脱胶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引言第13-14页
   ·麻纤维脱胶技术研究现状第14-18页
     ·化学脱胶第14页
     ·生物脱胶第14-17页
       ·自然沤麻第14-15页
       ·细菌脱胶第15-16页
       ·酶法脱胶第16页
       ·生物-化学联合法脱胶第16-17页
     ·物理脱胶第17-18页
   ·红麻韧皮纤维第18-21页
     ·红麻韧皮纤维化学组分第18-19页
     ·工麻韧皮纤维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在组织中的分布第19-21页
       ·纤维素第19-20页
       ·木质素第20页
       ·半纤维素第20页
       ·其他非纤维成分第20-21页
   ·白腐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酶系统第21-24页
     ·白腐真菌生物学概述第21页
     ·白腐真菌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统第21-24页
       ·木质素降解酶系第22-23页
       ·半纤维素降解酶第23-24页
       ·纤维素降解酶第24页
   ·组合菌共培养第24-25页
     ·组合培养提高漆酶活力第24-25页
     ·培养条件优化第25页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脱胶菌种的筛选第27-36页
   ·试验材料第27-29页
     ·供试菌株第27页
     ·供试红麻韧皮第27-28页
     ·培养基第28-29页
     ·红麻木质素第29页
     ·主要试剂第29页
     ·主要仪器第29页
   ·试验方法第29-30页
     ·供试菌株的活化第29页
     ·菌种在麻皮上生长速率的测定第29页
     ·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速率的测定第29-30页
     ·平板法复筛第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供试菌株在麻皮上的生长速率第30-31页
     ·供试菌株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速率的比较第31-33页
     ·ABTS-平板筛选第33-34页
     ·Mn-平板筛选第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脱胶试验及参数优化第36-42页
   ·试验材料第36-37页
     ·供试菌株及红麻原料第36页
     ·培养基第36页
     ·试剂第36页
     ·仪器和设备第36-37页
   ·试验方法第37-38页
     ·种子液的制备第37页
     ·脱胶条件优化第37页
     ·残胶率的定量测定第37页
     ·脱胶试验第37-38页
       ·短麻皮脱胶第37-38页
       ·长麻皮脱胶第38页
       ·天然水沤麻第38页
     ·束纤维断裂强度测定第38页
     ·红麻脱胶效果的评价方法第38页
   ·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脱胶条件优化第38-40页
       ·脱胶时间的优化第38-39页
       ·脱胶温度的优化第39页
       ·接种量的优化第39-40页
     ·麻脱胶效果的评价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Co.v脱胶机制的初步研究第42-54页
   ·试验材料第42-43页
     ·供试麻皮第42页
     ·培养基第42页
     ·试剂第42-43页
     ·仪器和设备第43页
   ·试验方法第43-47页
     ·麻皮化学组分变化分析第43-44页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第43-44页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第44页
       ·半纤维素含量的计算第44页
     ·束纤维断裂强度测定第44页
     ·脱胶过程几种脱胶酶酶活变化分析第44-46页
       ·菌种活化第44页
       ·种子液的制备第44页
       ·粗酶液的提取第44-45页
       ·五种相关酶的酶活测定方法第45-46页
     ·脱胶前后FTIR分析第46页
     ·脱胶过程的显微观察第46页
     ·数据分析及绘图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脱胶过程麻皮化学组分的变化第47-48页
     ·脱胶过程束纤维断裂强度的变化第48-49页
     ·脱胶过程几种酶的酶活变化第49-50页
     ·脱胶过程的FTIR分析第50-52页
     ·脱胶过程的显微观察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白腐菌组合培养高产漆酶的研究第54-73页
   ·试验材料第54-55页
     ·供试菌株第54页
     ·培养基第54-55页
     ·试剂第55页
     ·仪器和设备第55页
   ·试验方法第55-57页
     ·组合菌产酶特性的研究第55-56页
       ·组合菌产酶活性的定性初筛第55页
       ·组合菌液体发酵复筛第55-56页
       ·不同配比接菌量对发酵产酶特性的影响测定第56页
       ·不同菌量混合对产漆酶的作用第56页
     ·组合菌培养基的优化第56页
     ·响应面分析第56-57页
     ·验证试验第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72页
     ·组合菌培养的产酶特性第57-61页
       ·平板显色试验对比第57-58页
       ·组合菌液体发酵产酶活性变化第58-59页
       ·不同配比Co.v+Pl.s组合菌的产酶特性第59-60页
       ·Co.v+Pl.s组合不同菌量混合培养的产酶特性第60-61页
     ·Co.v+Pl.s组合菌产漆酶培养基的优化第61-65页
       ·不同碳源种类及添加量的影响第61-62页
       ·不同氮源种类及添加量的影响第62-63页
       ·诱导剂种类及添加量的影响第63-65页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试验第65-72页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第65-68页
       ·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图形第68-72页
       ·最佳条件的试验验证第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与讨论第73-75页
 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73页
 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73页
 3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附录第80-84页
 附表第80-82页
 附图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肚卤制品加工及储存品质变化研究
下一篇:太阳能辅助热泵联合干燥银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