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肿瘤化疗和疫苗制剂的探索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50页 |
·化学药物治疗 | 第15-29页 |
·药物难溶性及解决策略 | 第15-21页 |
·水溶性改造 | 第16页 |
·微粉化技术 | 第16-18页 |
·混合溶剂/助溶剂 | 第18-19页 |
·药物载体 | 第19-21页 |
·肿瘤靶向策略 | 第21-24页 |
·EPR作用下的被动靶向 | 第21-22页 |
·配体靶向 | 第22-24页 |
·瘤内渗透 | 第24-29页 |
·肿瘤渗透性调控 | 第25-27页 |
·载体颗粒性质优化 | 第27-28页 |
·肿瘤血管靶向给药 | 第28-29页 |
·肿瘤疫苗 | 第29-46页 |
·肿瘤疫苗的免疫学基础 | 第29-32页 |
·抗原提呈 | 第30页 |
·细胞免疫应答 | 第30-31页 |
·体液免疫应答 | 第31-32页 |
·疫苗佐剂概述 | 第32页 |
·Toll样受体激动剂 | 第32-36页 |
·CpG | 第34-35页 |
·脂多糖 | 第35-36页 |
·颗粒型佐剂 | 第36-46页 |
·颗粒型佐剂的制备新技术 | 第37-40页 |
·促进抗原递送 | 第40-42页 |
·改变抗原提呈途径 | 第42-44页 |
·物理性质优化 | 第44-46页 |
·立题依据和目标 | 第46-50页 |
·论文立题依据 | 第46-47页 |
·论文工作目标及策略 | 第47-50页 |
2 紫杉醇纳米晶构建及抗肿瘤效果的体外评价 | 第50-68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51页 |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iRGD-F127合成 | 第52页 |
·PTX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 | 第52-53页 |
·细胞摄取考察 | 第53页 |
·细胞毒性考察 | 第53页 |
·3D细胞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MCTS渗透和生长抑制效果考察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乳液冻干结晶法制备PTX纳米晶 | 第54-58页 |
·抗吞噬细胞摄取能力评价 | 第58-59页 |
·基于2D单层细胞模型的药效学评价 | 第59-61页 |
·基于3D多层细胞模型的药效学评价和渗透行为考察 | 第61-64页 |
·纳米晶组织渗透行为尺寸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3 紫杉醇纳米晶抗肿瘤效果的体内评价 | 第68-84页 |
·引言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71页 |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68-69页 |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荷瘤小鼠模型构建 | 第69页 |
·体内药物分布考察 | 第69-70页 |
·肿瘤组织内药物分布研究 | 第70页 |
·抗肿瘤效果考察 | 第70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体内分布情况考察 | 第71-73页 |
·瘤内分布情况考察 | 第73-74页 |
·肿瘤治疗效果考察 | 第74-76页 |
·抗肿瘤转移效果考察 | 第76-78页 |
·毒副作用评价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4 仿生疫苗构建及免疫活化效果的体外评价 | 第84-112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91页 |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85-86页 |
·实验仪器 | 第86-87页 |
·DB和仿生疫苗的制备及表征 | 第87页 |
·树突细胞和OT-1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87-88页 |
·DB与树突细胞间作用表征 | 第88-89页 |
·透射电镜成像 | 第89页 |
·扫描电镜成像 | 第89页 |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89-90页 |
·树突细胞抗原提呈分子表达量的检测 | 第90页 |
·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90页 |
·小鼠体内T细胞增殖考察 | 第90-91页 |
·T细胞特异性杀伤能力考察 | 第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9页 |
·DB的制备 | 第91-99页 |
·水热条件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第92-93页 |
·预处理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 第93-96页 |
·表面多糖密度优化 | 第96-99页 |
·树突细胞捕获及胞内转运情况考察 | 第99-102页 |
·抗原及CpG装载能力评价 | 第102-103页 |
·抗原及CpG的胞内效应考察 | 第103-106页 |
·树突细胞信号分子表达 | 第106-108页 |
·特异性T细胞活化及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5 仿生疫苗肿瘤防治效果的体内评价 | 第112-132页 |
·引言 | 第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12-116页 |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112-113页 |
·实验仪器 | 第113页 |
·荷瘤小鼠模型构建及疫苗接种方案 | 第113-114页 |
·安全性考察 | 第114页 |
·抗原体内分布观察 | 第114页 |
·免疫细胞募集观察 | 第114页 |
·活化树突细胞的淋巴结归巢效果考察 | 第114-115页 |
·肿瘤CTL浸润效果考察 | 第115页 |
·肿瘤治疗效果评价 | 第115页 |
·抗肿瘤转移效果评价 | 第115页 |
·中央记忆T细胞测定 | 第115-116页 |
·IgG水平监测 | 第116页 |
·肿瘤预防效果考察 | 第1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9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16-118页 |
·体内分布及单核细胞募集 | 第118-120页 |
·肿瘤治疗效果考察 | 第120-124页 |
·抗肿瘤转移效果考察 | 第124-126页 |
·早期治疗效果考察 | 第126页 |
·肿瘤预防效果考察 | 第126-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32-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创新点总结 | 第133-135页 |
·今后工作建议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附录 主要符号表 | 第150-152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52-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