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1 前言 | 第17-23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现有技术概况及主要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解决思路的提出及论文选题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45页 |
·生物质利用技术 | 第23-24页 |
·生物质热解技术 | 第24-28页 |
·生物质热解器 | 第24-26页 |
·生物质催化热解 | 第26-28页 |
·生物质热解液提质技术 | 第28-35页 |
·催化加氢 | 第29页 |
·催化裂解 | 第29-30页 |
·添加溶剂和乳化 | 第30-31页 |
·水蒸气重整 | 第31-32页 |
·化学品提取 | 第32-33页 |
·生物质热解液中酸性物质的提质 | 第33-35页 |
·国内外酚醚合成方法研究状况 | 第35-44页 |
·液相催化合成法 | 第36-38页 |
·气相催化合成法 | 第38-39页 |
·酚醚气相合成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 第39-42页 |
·酚醚气相合成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3 酚油模型化合物的催化醚化反应 | 第45-83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46-48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48-49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9-51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ICP-OES) | 第49页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仪(BET) | 第49-50页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50页 |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 | 第50-51页 |
·程序升温脱附仪(NH3-TPD) | 第51页 |
·分析方法 | 第51-55页 |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51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内标法的建立 | 第52-55页 |
·系统重复性试验及误差分析 | 第55-57页 |
·实验气液固三产分布 | 第56页 |
·液相收率 | 第56-57页 |
·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 | 第57-67页 |
·不同金属盐负载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7-62页 |
·焙烧温度对KH_2PO_4/A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金属负载量对KH_2PO_4/A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3-67页 |
·KH_2PO_4/AA催化作用下酚醇醚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67-77页 |
·反应温度对KH_2PO_4/A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原料摩尔比对KH_2PO_4/A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反应时间对KH_2PO_4/A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质量空速对KH_2PO_4/A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KH_2PO_4/AA与现有催化剂的性能比较 | 第74-75页 |
·再生次数对KH_2PO_4/A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苯酚与甲醇酚醚化反应机理推测 | 第77-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4 酚油酚醚化催化反应 | 第83-119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3页 |
·生物质热解液油相体系中酚油的分离富集 | 第83-88页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83-86页 |
·生物质热解液中各馏分组成 | 第86-88页 |
·系统重复性实验及误差分析 | 第88-91页 |
·实验中三相收率的重复性 | 第88-89页 |
·液相组成的重复性 | 第89-90页 |
·气相组成的重复性 | 第90-91页 |
·不同催化剂对酚油醚化反应的影响 | 第91-96页 |
·不同催化剂对液相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91-93页 |
·不同催化剂对气相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93-96页 |
·不同温度对酚油醚化反应的影响 | 第96-100页 |
·不同温度对酚油醚化三相收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不同温度对酚油醚化液体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酚油醚化反应对pH值的影响 | 第98-99页 |
·不同温度对气体组成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不同酚油与甲醇的质量比对酚油醚化反应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不同酚油与甲醇的质量比对酚油醚化三相收率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酚油与甲醇的质量比对酚油醚化液体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不同酚油与甲醇的质量比对气体组成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催化剂循环再生次数对酚油醚化反应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催化剂循环再生次数对酚油醚化三相收率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催化剂循环再生次数对酚油醚化液体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催化剂循环再生次数对气体组成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利用模型化合物对酚油中主要成分的反应机理初探 | 第107-118页 |
·苯酚与甲醇的反应 | 第107-108页 |
·甲氧基酚与甲醇的反应 | 第108-110页 |
·苯酚和甲氧基苯酚与甲醇的反应 | 第110-112页 |
·环戊酮对模型化合物与甲醇反应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酸对模型化合物与甲醇反应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5 秸秆发酵渣催化热解生成富酚油的研究 | 第119-149页 |
·米秸秆发酵渣简介 | 第119-122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22页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122-124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124页 |
·催化剂及玉米秸秆发酵渣的表征 | 第124-125页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仪(BET) | 第124页 |
·元素分析仪 | 第124页 |
·红外光谱仪(FTIR) | 第124页 |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 | 第124-125页 |
·实验原料 | 第125-127页 |
·玉米秸秆发酵渣的元素分析 | 第125页 |
·玉米秸秆发酵渣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25-126页 |
·玉米秸秆发酵渣的热重分析 | 第126-127页 |
·分析方法 | 第127-128页 |
·系统重复性试验及误差分析 | 第128-130页 |
·热解三产分布的重复性实验 | 第128-129页 |
·热解油相产物组分的重复性实验 | 第129-130页 |
·热解气相产物组分的重复性实验 | 第130页 |
·不同催化剂对玉米秸秆发酵渣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130-135页 |
·不同催化剂对玉米秸秆发酵渣热解三产分布的影响 | 第131页 |
·热解固体产物红外分析 | 第131-132页 |
·热解油相产物组分分析 | 第132-134页 |
·热解气相组分分析 | 第134-135页 |
·温度对玉米秸秆发酵渣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135-146页 |
·温度对玉米秸秆发酵渣热解各项收率的影响 | 第135-139页 |
·温度对玉米秸秆发酵渣热解油相组成的影响 | 第139-143页 |
·温度对玉米秸秆发酵渣热解气相组成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小结 | 第146-149页 |
6 生物质热解液水相体系的酵母菌培养 | 第149-171页 |
·酵母菌简介 | 第149-151页 |
·实验部分 | 第151-15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51-153页 |
·生物质热解液水相稀释处理 | 第153页 |
·微生物菌株 | 第153页 |
·培养条件 | 第153-154页 |
·分析方法 | 第154-155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155-156页 |
·生物质热解液及生物质热解液水相稀释液GC/MS谱图 | 第156-157页 |
·HPLC标准曲线 | 第157-159页 |
·酿酒酵母菌生长曲线 | 第159-160页 |
·生物质热解液水相稀释液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生物质热解液水相稀释液中主要成分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161-168页 |
·羧酸类模型化合物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162-164页 |
·酚类模型化合物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164-166页 |
·醛类模型化合物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生物质热解液水相稀释液中各组分作为单一碳源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比较 | 第167-168页 |
·小结 | 第168-17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5页 |
·结论 | 第171-17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3页 |
·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5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