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导论 | 第14-3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 学术意义 | 第14-15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1. 研究的重点 | 第29页 |
2. 研究的难点 | 第29页 |
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诚信思想的溯源 | 第30-66页 |
第一节 诚信基本理论概述 | 第30-40页 |
一、诚信的含义与特征 | 第30-33页 |
二、诚信的功能与评价 | 第33-36页 |
三、诚信相关概念辨析 | 第36-40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诚信思想的来源 | 第40-51页 |
一、文化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 第40-43页 |
二、理论基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诚信思想 | 第43-45页 |
三、思想基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诚信思想 | 第45-51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诚信理论的奠基 | 第51-66页 |
一、毛泽东诚信观念的初步表达 | 第52-54页 |
二、毛泽东思想诚信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第54-66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环境考量 | 第66-100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诚信环境变迁 | 第66-79页 |
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 第66-71页 |
二、党员队伍与干部队伍年轻化态势 | 第71-75页 |
三、道德权威流失与法制意识无力 | 第75-79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诚信参照镜鉴 | 第79-91页 |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总结 | 第80-84页 |
二、苏联共产党诚信建设的教训与思考 | 第84-87页 |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党诚信建设的启示 | 第87-91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诚信场景模式 | 第91-100页 |
一、从“传统信仰型”到“革命传统信仰型”诚信模式 | 第92-94页 |
二、“压力盲从型”诚信模式 | 第94-96页 |
三、“利益实用型”诚信模式 | 第96-98页 |
四、“理性自觉型”诚信模式 | 第98-100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100-118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起步阶段(1978-1989) | 第100-104页 |
一、以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提倡真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 | 第100-101页 |
二、从实际出发建构政策,重塑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制度信任 | 第101-103页 |
三、以制度理性开展整党活动,建构党与人民群众的互信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推进阶段(1989-2002) | 第104-108页 |
一、坚持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并举,以实绩取信于人民 | 第104-105页 |
二、以“三讲”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 第105-106页 |
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拓展阶段(2002-2012) | 第108-111页 |
一、彰显党的公信力:推动科学发展,提升执政能力 | 第108-109页 |
二、增强党的向心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 第109-111页 |
三、提升党员干部诚信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 第111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深化阶段(2012-) | 第111-118页 |
一、展现“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矢志不移追逐“中国梦” | 第112-113页 |
二、凝聚党心民心:“老虎”“苍蝇”一起打,探索制度反腐新格局 | 第113-115页 |
三、做诚信风尚的引领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四风”问题 | 第115-118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价值观的理论架构 | 第118-154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价值的时代彰显 | 第118-127页 |
一、诚信是党员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 | 第119-121页 |
二、诚信是和谐党内生活的基本要求 | 第121-123页 |
三、诚信是塑造政党形象的伦理体现 | 第123-124页 |
四、诚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 第124-125页 |
五、诚信是营造社会风气的道德支撑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行为的主体结构 | 第127-136页 |
一、个体:党员干部层面 | 第127-130页 |
二、群体:各级组织层面 | 第130-131页 |
三、整体:治国理政层面 | 第131-134页 |
四、媒体:舆论工具层面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价值的理念意涵 | 第136-146页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去伪存真 | 第136-138页 |
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名副其实 | 第138-140页 |
三、决策及其执行求真务实 | 第140-141页 |
四、执政效能评价实事求是 | 第141-143页 |
五、执政方式以诚立信 | 第143-144页 |
六、政治人格真诚无欺 | 第144-146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价值的评价机理 | 第146-154页 |
一、诚信评价标准与要素 | 第146-150页 |
二、诚信评价主体及途径 | 第150-154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诚信建设方略 | 第154-202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诚信缺失分析 | 第154-169页 |
一、诚信缺失的现状 | 第154-162页 |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162-169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69-176页 |
一、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与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实际相结合 | 第169-170页 |
二、重点治理与全面治理相结合 | 第170-172页 |
三、惩治失信与预防失信相结合 | 第172-174页 |
四、党内失信治理与社会失信治理相结合 | 第174-176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176-186页 |
一、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筑牢诚信的认识论基础 | 第177-179页 |
二、大力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个人利益的正当性 | 第179-181页 |
三、科学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构权力的制度笼子 | 第181-183页 |
四、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失信行为,提高失信行为成本 | 第183-185页 |
五、创新党内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提升组织“软”整合效能 | 第185-186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基础机制 | 第186-202页 |
一、诚信价值认知机制 | 第186-189页 |
二、诚信行为激励机制 | 第189-191页 |
三、诚信监督约束机制 | 第191-195页 |
四、诚信运行保障机制 | 第195-202页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202-218页 |
第一节 思想教育是诚信生成的认识前提 | 第202-206页 |
一、思想教育是树立诚信理念的基本前提 | 第203-204页 |
二、诚信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诚信生成的重要保障 | 第204-206页 |
三、多层次教育方式的配合是中国共产党诚信生成的有效途径 | 第206页 |
第二节 以人民利益为本是诚信生成的价值依据 | 第206-210页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赋予了诚信生成的规律性 | 第207-208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赋予了诚信生成的价值性 | 第208-209页 |
三、政治诚信生态失衡赋予了诚信生成的现实性 | 第209-210页 |
第三节 坚持调查研究是诚信生成的实践环节 | 第210-212页 |
一、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有益于全面占有信息 | 第210页 |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利于斩断失信链条 | 第210-211页 |
三、调查研究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破解失信顽疾 | 第211-212页 |
第四节 注重人文关怀是诚信生成的情感依托 | 第212-214页 |
一、人文关怀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党诚信建设的一大历史特色 | 第212-213页 |
二、人文关怀是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相得益彰的基本要求 | 第213-214页 |
第五节 制度建设是诚信生成的理性探索 | 第214-218页 |
一、诚信建设制度化是破解政治失信的重要保障 | 第215页 |
二、诚信建设制度化是诚信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 第215-216页 |
三、相关制度的出台是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有力支撑 | 第216-218页 |
第七章 当代新境遇下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现实思考 | 第218-248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境遇及其诚信伦理境遇 | 第218-228页 |
一、时代:深度市场化·社会信息化 | 第218-222页 |
二、空间:场·圈·位 | 第222-226页 |
三、范畴:公与私·名与利·德与法·情与理 | 第226-228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价值指向 | 第228-236页 |
一、现时代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标志 | 第228-230页 |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示范者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引领者 | 第230-232页 |
三、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仰的关键所在 | 第232-234页 |
四、坚持求真务实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234-236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共产党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236-248页 |
一、破解泛娱乐化,媒体传播诚信为先导 | 第237-239页 |
二、强化诚信评价,社会诚信建设为基础 | 第239-241页 |
三、重塑政治生态,干部诚信建设为重点 | 第241-243页 |
四、建构刚性约束,法规制度执行为根本 | 第243-248页 |
结语 | 第248-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250-260页 |
致谢 | 第260-2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64-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