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12-16页 |
一、“二代”现象的现实考量 | 第12-13页 |
二、“二代”现象的社会学审视 | 第13-15页 |
三、“二代”现象的学术关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当前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一、主要的研究观点 | 第16-18页 |
二、研究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 | 第22-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二代”现象的多维透视 | 第24-64页 |
第一节 “二代”现象概述 | 第24-26页 |
一、“二代”的词义学探析 | 第24页 |
二、“二代”现象的概念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二代”的类型 | 第26-43页 |
一、“富二代” | 第27-30页 |
二、“穷二代” | 第30-36页 |
三、“官二代” | 第36-43页 |
第三节 “二代”现象的实质 | 第43-64页 |
一、社会流动的主导机制 | 第43-50页 |
二、社会资源的传递路径 | 第50-64页 |
第三章 “二代”现象成因探析 | 第64-80页 |
第一节 历史根源:家族制传统 | 第64-67页 |
一、“家族本位”的历史传统 | 第64-65页 |
二、“差序格局”的现代延伸 | 第65-66页 |
三、“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时代背景:社会转型 | 第67-73页 |
一、当前社会转型理论概览 | 第67-69页 |
二、社会转型的特征 | 第69-71页 |
三、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 | 第71-73页 |
第三节 现实因素:流动梗阻 | 第73-80页 |
一、从经济视角看“二代”现象 | 第73-74页 |
二、从政治视角看“二代”现象 | 第74-76页 |
三、从文化视角看“二代”现象 | 第76-77页 |
四、从社会视角看“二代”现象 | 第77-80页 |
第四章 “二代”现象的公正性考量 | 第80-108页 |
第一节 社会公正理论的基本问题 | 第80-92页 |
一、社会公正概念 | 第80-82页 |
二、社会公正理论 | 第82-88页 |
三、社会公正分类 | 第88-92页 |
第二节 “二代”现象折射出社会公正的缺位 | 第92-95页 |
一、权利不公平导致成长困境 | 第92-93页 |
二、机会不公平造成流动不畅 | 第93页 |
三、规则不公平助长不良风气 | 第93-95页 |
第三节 公正性不足的深层原因分析 | 第95-102页 |
一、发展理念亟需调整 | 第95-96页 |
二、制度建构相应不足 | 第96-98页 |
三、民生事业相对滞后 | 第98-100页 |
四、资本与权力的任性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成长不公的负面影响 | 第102-108页 |
一、微观层面:制约社会成员个体的创造力 | 第103-104页 |
二、中观层面:侵蚀社会各阶层的生机活力 | 第104-105页 |
三、宏观层面:削弱党和政府执政的公信力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二代”现象的时空对照 | 第108-130页 |
第一节 “二代”现象的历史纵向比较 | 第108-114页 |
一、政治身份的世袭 | 第108-113页 |
二、职业身份的世袭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二代”现象的空间横向比较 | 第114-130页 |
一、发达国家的“二代”现象 | 第114-125页 |
二、发展中国家的“二代”现象 | 第125-130页 |
第六章 “二代”现象的破解路径 | 第130-158页 |
第一节 维护公平正义是破解“二代”现象的重要前提 | 第130-134页 |
一、树立公平正义的科学理念 | 第130-131页 |
二、夯实维护公正的发展基础 | 第131-132页 |
三、强化对公正的制度保障 | 第132-133页 |
四、营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舆论环境 | 第133页 |
五、明确政府推进社会公正的主体责任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保障基本权利平等是破解“二代”现象的坚实基础 | 第134-139页 |
一、基本权利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体现 | 第134-136页 |
二、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第136-137页 |
三、有效防止公权力对权利的侵蚀 | 第137-139页 |
第三节 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是破解“二代”现象的关键举措 | 第139-142页 |
一、注重社会分配公平 | 第140-141页 |
二、突破传统分配模式 | 第141-142页 |
第四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二代”现象的核心机制 | 第142-150页 |
一、教育资源均衡化是社会公平的最大体现 | 第143-145页 |
二、就业最大化是促进社会融入的基础条件 | 第145-147页 |
三、医疗服务公益化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 第147-148页 |
四、社会保障全民化是社会公平的“稳定器” | 第148-150页 |
第五节 畅通流动渠道是破解“二代”现象的直接手段 | 第150-158页 |
一、培育壮大社会中产阶层 | 第151-152页 |
二、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完善 | 第152-153页 |
三、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153-154页 |
四、打造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通道 | 第154-158页 |
结束语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