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城市居民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 第9-10页 |
·城市居民慢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 第9页 |
·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 第9页 |
·居民邻里关系淡漠,社区交往不足 | 第9-10页 |
·体力活动与公众的健康密切相关 | 第10-11页 |
·公众健康的决定因素 | 第10页 |
·适度的体力活动改善城市居民健康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第12-14页 |
·社区(Community) | 第12页 |
·社会学中的“社区” | 第12页 |
·城市规划中的“社区” | 第12页 |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理论总结法 | 第15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5页 |
·案例说明法 | 第15页 |
·多学科融贯的研究法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体力活动支持型社区环境构建相关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体力活动支持型社区环境构建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城市规划与出行模式的 5 个“D”变量 | 第17-18页 |
·高密度开发(Density) | 第17页 |
·多元化土地利用(Diversity) | 第17页 |
·良好的设计(Design) | 第17-18页 |
·出行距离(Distance to transit) | 第18页 |
·目的地可达性(Destination accessibility) | 第18页 |
·小结 | 第18页 |
·健康城市(Health City)理论 | 第18-19页 |
·健康城市理论兴起背景 | 第18-19页 |
·健康城市理论内涵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页 |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理论 | 第19-20页 |
·紧凑城市的提出 | 第19页 |
·紧凑城市的内涵 | 第19-20页 |
·紧凑城市与大众的体力活动相关 | 第20页 |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理论 | 第20-22页 |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兴起背景 | 第20-21页 |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核心理念 | 第21页 |
·“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模式 | 第21-22页 |
·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理论 | 第22-23页 |
·“TOD”的基本结构 | 第22页 |
·“TOD”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体力活动相关环境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3-27页 |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3-24页 |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4-27页 |
3 建成环境对居民日常体力活动状况的影响调查—以广州“岭南新世界”社区为例 | 第27-52页 |
·广州“岭南新世界”社区概况 | 第27-31页 |
·“岭南新世界”社区整体概况 | 第27页 |
·“岭南新世界”社区总体规划 | 第27-28页 |
·社区交通路线分析 | 第28-30页 |
·社区外部交通路线分析 | 第28页 |
·社区内部交通路线分析 | 第28-30页 |
·社区现有的体力活动相关设施状况 | 第30-31页 |
·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体力活动状况影响调查 | 第31-50页 |
·居民对社区体力活动环境的要素偏好 | 第31-37页 |
·调查对象 | 第31-32页 |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居民在社区进行体力活动的感知模式 | 第37-40页 |
·调查对象 | 第37页 |
·调查方法 | 第37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日常体力活动状况影响 | 第40-50页 |
·调查对象 | 第40页 |
·问卷设计 | 第40页 |
·社区居住空间形态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居民在社区道路空间的活动情况及其需求特征分析 | 第41-44页 |
·居民对社区公共开敞空间的使用偏好分析 | 第44-48页 |
·社区邻里交往满意度及需求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调查结果总结 | 第50-52页 |
4 体力活动支持型社区环境构建策略 | 第52-85页 |
·体力活动支持型社区环境构建原则 | 第52-54页 |
·安全性原则 | 第52页 |
·可达性原则 | 第52-53页 |
·诱导性原则 | 第53页 |
·共享性原则 | 第53-54页 |
·舒适性原则 | 第54页 |
·体力活动支持型的社区环境构建 | 第54-85页 |
·紧凑型的社区空间形态 | 第54-58页 |
·社区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 第54-55页 |
·社区用地的功能混合 | 第55-58页 |
·完善的社区慢行交通网络 | 第58-71页 |
·完善社区步行交通系统 | 第58-66页 |
·归还社区自行车道空间 | 第66-68页 |
·优化社区公共交通环境 | 第68-71页 |
·多功能的社区公共开敞空间 | 第71-79页 |
·宏观上—-实现社区公共开敞空间与城市共享 | 第71-73页 |
·微观上—实现社区公共开敞空间与居民的互动 | 第73-79页 |
·和谐互动的邻里交往空间 | 第79-85页 |
·邻里交往空间的尺度把握 | 第79-80页 |
·邻里空间的渗透与功能的延展 | 第80-82页 |
·邻里空间的边界细部设计 | 第82-85页 |
5 体力活动支持型社区环境政策、公众意识驱动策略 | 第85-89页 |
·加强政府支持,营造多方互动 | 第85-86页 |
·保障机制的建立 | 第85页 |
·奖励制度的引导保障 | 第85页 |
·社区民间组织的辅助驱动 | 第85-86页 |
·普及公众“多体力活动”的健康意识 | 第86-87页 |
·提倡全民健身 | 第86页 |
·宣传与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 | 第86-87页 |
·鼓励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与维护 | 第87-89页 |
·搭建社区规划公众参与平台 | 第87-88页 |
·提供限定空间的集体环境维护 | 第88-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第95-98页 |
附录二:问卷调查 | 第98-100页 |
个人简介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