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8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发展历程研究 | 第17-30页 |
·“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与浙江省实践发展进程 | 第17-26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原因剖析 | 第26-27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雏型的理论研究 | 第27-28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理论研究的问题原因剖析 | 第28-29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的政策性参考文件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国外乡村发展相关案例研究 | 第30-36页 |
·德国的整合性乡村更新规划 | 第30-33页 |
·英国产业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33-35页 |
·韩国新村运动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理论与文献分析 | 第36页 |
·实地调查 | 第36页 |
·AHP 层次分析法 | 第36页 |
·实践参与 | 第36-37页 |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37-38页 |
第2章 美丽乡村精品线概念辨析与基础理论研究 | 第38-62页 |
·相关概念综述与联系 | 第38-42页 |
·“美丽乡村” | 第38-39页 |
·“美丽中国” | 第39页 |
·“美丽乡村精品点” | 第39-41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 | 第41-42页 |
·“美丽乡村精品区块” | 第42页 |
·相似概念综述与对比联系 | 第42-50页 |
·“乡村旅游线路” | 第42-43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与乡村旅游精品线对比区分与联系 | 第43-44页 |
·“绿道” | 第44-47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与绿道之间的对比区分与联系 | 第47-49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与绿道规划内容体系对应关系 | 第49-50页 |
·基础理论分析研究 | 第50-59页 |
·点轴开发理论对精品线的启示 | 第51-52页 |
·城乡统筹理论对精品线的指导意义 | 第52-53页 |
·整体系统论对精品线的启发意义 | 第53页 |
·景观规划学-美学对精品线的指导作用 | 第53-55页 |
·景观梯度理论对精品线的指导意义 | 第55-56页 |
·新自然观理论对精品线的启发意义 | 第56-59页 |
·基础理论研究与启示总结 | 第59-62页 |
第3章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理论构建 | 第62-84页 |
·本文对“美丽乡村精品线”研究概念界定 | 第62页 |
·从城乡发展角度分析界定(宏观规划发展角度) | 第62页 |
·从精品线规划设计的角度分析界定(微观设计角度) | 第62页 |
·精品线资源的评价分类与汇集梳理 | 第62-66页 |
·以新自然观理论对美丽乡村资源梳理分类 | 第62-64页 |
·按美丽乡村精品线组成结构对沿线资源梳理分类 | 第64-66页 |
·按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美丽乡村精品线区域资源评价与划分 | 第66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布局结构 | 第66-72页 |
·县(市)域宏观规划发展层次精品线布局结构 | 第67-70页 |
·规划设计微观层次精品线布局结构 | 第70-72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的特征 | 第72-75页 |
·形态特征 | 第72-73页 |
·空间特征 | 第73-74页 |
·功能特征 | 第74-75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分类 | 第75-79页 |
·按精品线空间环境划分 | 第75页 |
·按精品线线性基质划分 | 第75-76页 |
·按精品线所在行政区域划分 | 第76页 |
·按精品线地理位置划分 | 第76-77页 |
·按精品线主题特色划分 | 第77-79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与设计的目标意义 | 第79-81页 |
·政策环境下的精品线建设意义 | 第79页 |
·精品线规划建设整体目标 | 第79-80页 |
·精品线规划建设具体目标 | 第80-81页 |
·精品线拓展连接的发展目标 | 第81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原则 | 第81-82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81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81-82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82页 |
·创新性原则 | 第82页 |
·经济性原则 | 第82页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82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内容体系 | 第82-84页 |
第4章 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发展模型创建 | 第84-105页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84-85页 |
·层次性 | 第84页 |
·独立性与系统性 | 第84页 |
·易操作性 | 第84-85页 |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第85页 |
·层次分析法搭建 | 第85-101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发展类型 | 第85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评价因子确立 | 第85-87页 |
·各指标因子的定义解释 | 第87-90页 |
·不同主题美丽乡村精品线评价模型建立 | 第90-101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综合评价模型与结果说明 | 第101-105页 |
·综合模型权重计算 | 第101-103页 |
·结果说明 | 第103-105页 |
第5章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策略研究 | 第105-166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项目建设流程 | 第105-106页 |
·嘉兴市秀洲区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流程 | 第105页 |
·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流程 | 第105-106页 |
·县域概念性初步规划 | 第106-115页 |
·精品线布局结构 | 第106页 |
·现状调查,资源整合 | 第106-107页 |
·初步确定精品线主题 | 第107页 |
·各主题精品线规划建设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 | 第107-110页 |
·嘉兴市秀洲区美丽乡村精品线县域规划案例分析 | 第110-115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阶段 | 第115-166页 |
·各级精品点规划设计和提升改造 | 第116-129页 |
·精品线道路交通体系 | 第129-136页 |
·沿线风貌提升与景观规划设计 | 第136-144页 |
·配套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 第144-146页 |
·绿道专项规划 | 第146-154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产业引导规划 | 第154-165页 |
·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时序规划 | 第165-166页 |
第6章 义乌九都风情线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 第166-183页 |
·义乌九都风情线规划建设概况 | 第166-167页 |
·规划建设背景 | 第166页 |
·规划建设概况与创新点 | 第166-167页 |
·九都风情线规划建设内容与方法策略 | 第167-182页 |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67-168页 |
·分期目标 | 第168页 |
·风情线形象主题策划 | 第168-169页 |
·各级精品点规划设计 | 第169-172页 |
·道路交通体系 | 第172页 |
·沿线景观风貌 | 第172-175页 |
·游憩活动策划 | 第175-176页 |
·配套服务设施 | 第176-177页 |
·产业引导规划 | 第177-179页 |
·九都风情线经营管理措施 | 第179-180页 |
·风情线生态保护规划与措施 | 第180-182页 |
·小结 | 第182-18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3-187页 |
·主要结论 | 第183-184页 |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184页 |
·未来发展展望 | 第184-187页 |
附录 | 第187-192页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研究项目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