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研究背景第13-18页
     ·现实背景第13-14页
     ·理论背景第14-18页
   ·问题的提出第18-24页
     ·如何区分利用-探索式学习、渐进-突破性创新?第18页
     ·追求不同的创新模式,是否要求不同的组织学习范式?第18-22页
     ·为何有些企业的组织学习实践并未带来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22页
     ·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否同样重要?第22-23页
     ·现实意义第23-24页
   ·研究内容第24-28页
     ·关键概念界定第24页
     ·技术路线第24-26页
     ·内容框架第26-28页
   ·主要创新点第28-29页
第二章 “利用”与“探索”: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双重视角第29-47页
   ·研究目的第29-30页
   ·组织学习的界定第30-31页
   ·利用式学习 vs.探索式学习第31-36页
     ·概念区分第32-33页
     ·对立与平衡: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的关系第33-36页
   ·渐进性创新 vs.突破性创新第36-40页
     ·概念区分第36-39页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平衡第39-40页
   ·关键概念界定第40-41页
   ·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第41-42页
   ·文献综述总体结论第42-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基于知识演变视角的动态能力理论架构及测度第47-67页
   ·研究目的第47-49页
   ·动态能力的概念及研究视角第49-55页
     ·动态能力概念的起源第49页
     ·动态能力的定义第49-54页
     ·动态能力的研究视角第54-55页
   ·知识演变视角下的动态能力第55-60页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相互区别又有重叠第56-57页
     ·动态能力的发展由组织学习引导第57-58页
     ·知识吸收能力是获取动态能力的手段第58-59页
     ·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关系的整合第59-60页
     ·知识演变视角下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第60页
   ·知识演变视角下动态能力的测度第60-64页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四章 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理论关系模型第67-79页
   ·研究目的第67页
   ·理论模型假设第67-77页
     ·组织学习→技术创新第67-70页
     ·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的协同→技术创新第70-72页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第72-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变量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第79-99页
   ·研究目的第79页
   ·变量测量及问卷设计第79-83页
     ·解释变量——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第80页
     ·被解释变量——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第80-82页
     ·中介变量——动态能力第82-83页
   ·研究方法第83-86页
     ·样本第83-85页
     ·数据同源偏差检验第85页
     ·统计方法第85页
     ·结构方程模型(SEM)第85-86页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86-92页
     ·效度分析第87-90页
     ·信度分析第90-92页
     ·探索性因素分析小结第92页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92-96页
     ·测量模型信度检验第93页
     ·测量模型效度检验第93-96页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六章 探索/利用式学习与突破/渐进性创新关系的实证检验第99-121页
   ·研究目的第99-100页
   ·拟合优度检验第100-103页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第103-105页
   ·中介效应检验第105-111页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选择第105-107页
     ·中介效应检验第107-111页
   ·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乘积效应检验第111-114页
   ·结论与讨论第114-118页
     ·实证研究整体结果第114页
     ·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第114-116页
     ·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第116-117页
     ·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的相互作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第117-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21页
第七章 权变视角下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第121-139页
   ·研究目的第121页
   ·理论假设的提出第121-123页
   ·变量的测量第123-124页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124-127页
     ·效度分析第124-125页
     ·信度分析第125-126页
     ·探索性因素分析小结第126-127页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第127-132页
     ·模型比较第128-130页
     ·信度检验第130-131页
     ·效度检验第131-132页
   ·调节作用检验第132-133页
   ·结论与讨论第133-137页
     ·实证研究整体结果第133-134页
     ·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学习→突破/渐进性创新”的调节作用第134-135页
     ·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学习→渐进性创新”的调节作用第135-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八章 案例思考第139-159页
   ·学习——创新的翅膀:华为成功之路第139-153页
     ·华为创新概况第139-141页
     ·组织学习第141-144页
     ·动态能力第144-148页
     ·技术创新第148-152页
  结语第152-153页
   ·仿制——创新之殇:中国汽车曾经的痛第153-158页
     ·“合资”的陷阱第153-155页
     ·不学习的苦果第155-156页
     ·中国汽车业未来的学习-创新之路第156-157页
  结语第157-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第159-169页
   ·主要研究结论及理论贡献第159-161页
     ·“探索”与“利用”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两个领域的联结点在于知识的搜寻距离和技术的生命周期第159-160页
     ·动态能力的几个常见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知识演变”视角,并且可以由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第160页
     ·两种学习对两类创新的作用方式各自不同第160-161页
     ·证明了环境动态性在组织学习→技术创新关系中的正向调节作用第161页
   ·管理启示第161-168页
     ·技术创新绩效要通过组织学习来实现第161-164页
     ·想要实现组织学习的效果,必须培养动态能力第164-165页
     ·如何正确开展组织学习活动第165-167页
     ·管理启示小结第167-168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68-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7页
附录第187-193页
致谢第193-19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第195-196页
 一、发表论文第195页
 二、参与科研项目第195-196页
附件第196-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u|")ller细胞在视网膜缺血后适应中的参与及机制
下一篇:阳离子脂质基因载体Lipid-mu peptide-DNA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