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5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丛枝菌根的结构和功能 | 第16-18页 |
·菌丝(Hyphae) | 第16-17页 |
·侵入点(Entry points) | 第17页 |
·丛枝(Arbuscules) | 第17页 |
·泡囊(Vesicles) | 第17-18页 |
·孢子和孢子果(Spores & Sprorocarps) | 第18页 |
·丛枝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第18-20页 |
·丛枝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20-21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果树的生理生态效应 | 第21-24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果树的生理效应 | 第21-24页 |
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柑橘菌根际的微域环境 | 第25-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25页 |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取样及预处理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根系的分布 | 第26页 |
·土壤化学性状 | 第26页 |
·菌根侵染率 | 第26-27页 |
·孢子密度和菌丝长度密度 | 第27页 |
·根际微生物 | 第27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27-28页 |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橘园不同土层的土壤化学性状 | 第28-29页 |
·不同土层中柑橘根系的分布 | 第29-30页 |
·不同土层中柑橘菌根侵染率 | 第30页 |
·不同土层中柑橘根围孢子密度和菌丝长度密度 | 第30-32页 |
·柑橘根围孢子密度 | 第30-31页 |
·柑橘根围菌丝长度密度 | 第31-32页 |
·不同土层中柑橘根际微生物数量 | 第32-33页 |
·柑橘根际细菌 | 第32-33页 |
·柑橘根际放线菌 | 第33页 |
·柑橘根际真菌 | 第33页 |
·不同土层中柑橘根际土壤酶活性 | 第33-35页 |
·菌根与微生物、土壤酶及有机质间的相关性 | 第35-37页 |
·菌根与微生物间的相关性 | 第35页 |
·菌根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 | 第35-36页 |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和有机质间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41页 |
·柑橘丛枝菌根的发育状况 | 第37页 |
·菌根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第37-38页 |
·菌根和微生物对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提高菌根际活性与改善柑橘根围微生态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不同海拔柑橘菌根发生发育的季节性变化 | 第41-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41页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取样及预处理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9页 |
·不同海拔柑橘菌根侵染率的季节性变化 | 第43-45页 |
·柑橘菌根总侵染率 | 第43页 |
·柑橘丛枝侵染率 | 第43-44页 |
·柑橘泡囊侵染率 | 第44-45页 |
·不同海拔柑橘根围孢子密度和菌丝长度密度的季节性变化 | 第45-47页 |
·柑橘根围孢子密度 | 第45-46页 |
·柑橘根围菌丝长度密度 | 第46-47页 |
·不同海拔橘园柑橘根围类球囊霉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 第47页 |
·不同海拔橘园柑橘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季节性变化 | 第47-50页 |
·柑橘根际细菌数量 | 第47-49页 |
·柑橘根际放线菌数量 | 第49页 |
·柑橘根际真菌数量 | 第49-50页 |
·不同海拔橘园柑橘根围土壤理化性状的季节性变化 | 第50-54页 |
·柑橘根围土壤有机质 | 第50-51页 |
·柑橘根围土壤碱解氮 | 第51页 |
·柑橘根围土壤有效磷 | 第51-52页 |
·柑橘根围土壤湿度 | 第52-53页 |
·柑橘根围土壤pH值 | 第53-54页 |
·不同海拔橘园菌根际生态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第54-57页 |
·菌根、类球囊霉素、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57-59页 |
·菌根各指标及类球囊霉素间的相关性 | 第57页 |
·菌根、类球囊霉素及土壤理化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57页 |
·微生物、类球囊霉素及土壤理化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57-59页 |
3 讨论 | 第59-63页 |
·海拔对柑橘菌根发育的影响 | 第59页 |
·季节对柑橘菌根发育的影响 | 第59-60页 |
·海拔和季节对柑橘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柑橘丛枝菌根与土壤理化性状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柑橘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 第63-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63页 |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丛枝菌根真菌的鉴定 | 第63-64页 |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的单孢培养 | 第64页 |
·测定方法 | 第64-65页 |
·统计分析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1页 |
·不同海拔橘园柑橘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种类和密度 | 第65-66页 |
·不同海拔橘园柑橘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频度和相对多度 | 第66-67页 |
·不同海拔橘园柑橘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 | 第67-70页 |
·柑橘根围土壤性状及其与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 第70-71页 |
·海拔和土壤性状对丛枝菌根真菌分布的影响 | 第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第五章 柑橘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子多样性 | 第74-85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74-75页 |
·试剂及试剂盒 | 第74页 |
·缓冲液、试剂的配置 | 第74-75页 |
·试验材料及设计 | 第75页 |
·取样及预处理 | 第7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5-79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75-76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76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6页 |
·DNA纯度及质量检测 | 第76页 |
·Nested-PCR扩增条件 | 第76-77页 |
·PCR产物的检测及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77页 |
·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77-78页 |
·目的片断与载体的连接 | 第77页 |
·CaCl_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77-78页 |
·目的片段的转化 | 第78页 |
·阳性克隆的增值、检测及保存 | 第78页 |
·目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第78-79页 |
·统计分析 | 第7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枳和红橘根系菌根侵染率及根围孢子密度 | 第79-80页 |
·枳和红橘根际微生物的数量 | 第80页 |
·样品DNA的提取及Nested-PCR的结果 | 第80-81页 |
·克隆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 第81-83页 |
·SSU rDNA基因片度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83页 |
4 讨论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接种土著丛枝菌根真菌对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5-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试验材料 | 第85-86页 |
·试验设计 | 第86页 |
·测定方法 | 第86页 |
·统计分析 | 第86页 |
·芯片的选择 | 第86-87页 |
·基因芯片分析方法 | 第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基因功能注释 | 第8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87-89页 |
·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第87页 |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87-88页 |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88页 |
·定量PCR基因表达检测 | 第88-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100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实生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89-91页 |
·枳根系菌根发育状况、根围孢子密度和菌丝长度密度 | 第89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 第89-90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吸磷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90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根围磷酸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实生苗生长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1-100页 |
·样品总RNA质量分析 | 第91页 |
·芯片原始扫描图像 | 第91-92页 |
·表达谱的分层聚类分析 | 第92-93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93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93-94页 |
·相关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94页 |
·表达谱芯片结果可靠性验证 | 第94-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3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生长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图版和说明 | 第121-127页 |
附录Ⅰ:课题资助项目 | 第127页 |
附录Ⅱ: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7-128页 |
附录Ⅲ:参加学术会议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