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选题依据 | 第16-18页 |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18-31页 |
·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0页 |
·非点源污染迁移机理研究 | 第20-23页 |
·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研究 | 第23-28页 |
·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 | 第28-29页 |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 第29-31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1-35页 |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论文框架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5-4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5-38页 |
·地理位置 | 第35-36页 |
·地质地貌 | 第36页 |
·气候 | 第36页 |
·土壤与植被 | 第36-37页 |
·水文 | 第3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43页 |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主要数据处理 | 第38-43页 |
第三章 土壤侵蚀强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58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9页 |
·数据及处理 | 第43-44页 |
·土壤侵蚀强度获取 | 第44-45页 |
·分析方法 | 第45-49页 |
·土壤侵蚀与其影响因素的时空特征 | 第49-54页 |
·不同地貌类型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子流域土壤侵蚀与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 | 第50-54页 |
·土壤侵蚀强度分布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54-5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不同覆被径流N、P输出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响应 | 第58-77页 |
·研究方法 | 第58-62页 |
·实验设计 | 第58-60页 |
·模拟降雨装置 | 第60-61页 |
·取样与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不同覆被土壤理化性质对径流DN、DP输出的影响 | 第62-69页 |
·不同覆被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第62-63页 |
·不同覆被径流DN、DP的输出特征 | 第63-66页 |
·土壤理化性质与径流DN、DP输出的关系 | 第66-69页 |
·不同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对泥沙全N、全P输出的影响 | 第69-73页 |
·不同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 | 第69-70页 |
·不同覆被侵蚀泥沙全N、全P输出特征 | 第70-73页 |
·土壤结构稳定性与泥沙全N、全P输出的关系 | 第73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3-77页 |
·讨论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横垄与顺垄径流溶解态N、P输出及其富营养化风险 | 第77-89页 |
·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试验设计 | 第78页 |
·取样与分析方法 | 第78-79页 |
·数据处理 | 第79页 |
·横垄与顺垄径流溶解态N、P输出特征 | 第79-84页 |
·地表水文响应 | 第79-80页 |
·径流溶解态N、P浓度 | 第80-83页 |
·径流溶解态N、P输出率 | 第83-84页 |
·横垄与顺垄径流的富营养化风险比较 | 第84-86页 |
·径流富营养化风险过程 | 第84-86页 |
·径流富营养化风险大小 | 第8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86-89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基于空间多判据分析的非点源N、P输出综合风险评估 | 第89-102页 |
·研究样区概况 | 第89-91页 |
·研究方法 | 第91-96页 |
·数据及处理 | 第91页 |
·地表径流量计算(SCS-CN模型) | 第91-92页 |
·土壤侵蚀量估算(USLE模型) | 第92-94页 |
·污染物输出负荷估算 | 第94-95页 |
·空间多判据分析 | 第95-96页 |
·N、P输出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96-98页 |
·溶解态N、P负荷空间分布 | 第96-97页 |
·吸附态N、P负荷空间分布 | 第97-98页 |
·N、P输出的综合风险 | 第98-100页 |
·不同等级综合风险划分及其面积 | 第98-100页 |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N、P输出综合风险 | 第10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00-102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优化研究 | 第102-113页 |
·彭泉流域概况 | 第102-10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3-108页 |
·数据及处理 | 第104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04-105页 |
·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构建 | 第105-108页 |
·土地利用优化方案的空间配置原则 | 第108页 |
·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2页 |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线性规划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基于非点源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法与策略探讨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114-115页 |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7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7-138页 |
附录Ⅰ MATLAB平台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过程 | 第138页 |
附录Ⅱ MATLAB平台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运行结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