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9页 |
导论 | 第19-33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1-27页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7-2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30-33页 |
第一章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理论概述 | 第33-62页 |
一、基本概念解析 | 第33-36页 |
二、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界定 | 第36-56页 |
(一)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涵和性质 | 第36-39页 |
(二)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 第39-46页 |
(三) 我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类型 | 第46-52页 |
(四)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 | 第52-56页 |
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组织的比较 | 第56-62页 |
(一)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组织的共同点 | 第56-58页 |
(二)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改革开放前农村合作组织的不同点 | 第58-62页 |
第二章 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 | 第62-84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的思想和特点 | 第62-69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 | 第62-66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的特点 | 第66-69页 |
二、列宁斯大林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第69-77页 |
(一) 列宁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第69-74页 |
(二) 斯大林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第74-75页 |
(三) 列宁斯大林农村合作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价值 | 第75-77页 |
三、毛泽东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和实践 | 第77-84页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经济思想 | 第77-79页 |
(二) 毛泽东合作经济的实践 | 第79-81页 |
(三) 毛泽东合作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价值 | 第81-84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变迁 | 第84-107页 |
一、近代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1918-1949年) | 第84-96页 |
(一) 近代合作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早期合作运动 | 第84-88页 |
(二)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农村经济合作运动 | 第88-90页 |
(三) 革命根据地的农村经济合作运动及其评析 | 第90-92页 |
(四)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合作运动的评析 | 第92-96页 |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1949-1981年) | 第96-102页 |
(一) 农业合作化的实践(1952~1957年) | 第96-98页 |
(二) 人民公社的实践(1958~1982年) | 第98-100页 |
(三) 新中国30多年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意义 | 第100-102页 |
三、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特点(1982以来) | 第102-107页 |
(一)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 | 第102-104页 |
(二) 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历史发展的特点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实根据和重要意义 | 第107-130页 |
一、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实根据 | 第107-122页 |
(一) 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迫切性 | 第107-112页 |
(二) 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可行性 | 第112-122页 |
二、新时期我国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 | 第122-130页 |
(一)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三化"的程度 | 第122-124页 |
(二) 有利于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 第124-125页 |
(三) 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125-126页 |
(四)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26-127页 |
(五) 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 第127-128页 |
(六) 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地位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 第130-145页 |
一、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 | 第130-135页 |
(一)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 第130-132页 |
(二)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立法工作加快 | 第132-133页 |
(三)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典型模式不断涌现 | 第133-135页 |
二、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135-145页 |
(一) 国家政策支持引导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保证 | 第135-138页 |
(二) 广大农民踊跃参与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 | 第138-140页 |
(三) 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条件 | 第140-142页 |
(四) 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要素 | 第142-143页 |
(五) 农民素质逐步优化是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前提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 第145-174页 |
一、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45-149页 |
(一) 组织规模小,市场作用不突出 | 第145页 |
(二) 组织化程度不高 | 第145-146页 |
(三) 组织发育层次较低,运行不规范 | 第146-148页 |
(四) 官办色彩较为浓厚,运行活力不足 | 第148-149页 |
二、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149-160页 |
(一) 体制环境不顺当 | 第149-150页 |
(二) 农村组织之间不和谐 | 第150-153页 |
(三) 农民素质不容乐观 | 第153-155页 |
(四) 内部结构不完善 | 第155-158页 |
(五)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158-160页 |
三、促进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 | 第160-174页 |
(一) 加强党和政府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与支持 | 第160-162页 |
(二) 加快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立法和制度规范 | 第162-166页 |
(三) 完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166-168页 |
(四) 确定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同发展阶段支持的重点 | 第168-169页 |
(五) 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 | 第169-171页 |
(六) 协调农村组织间的利益矛盾 | 第171-174页 |
第七章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评析 | 第174-205页 |
一、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理论的评析 | 第174-180页 |
(一)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的主要理论 | 第174-179页 |
(二)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主要理论的评析 | 第179-180页 |
二、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评介 | 第180-192页 |
(一) 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概况 | 第180-185页 |
(二)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 第185-192页 |
三、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评析 | 第192-200页 |
(一)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 第192-194页 |
(二) 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模式 | 第194-200页 |
四、国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 | 第200-205页 |
(一)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程度必须符合基本国情 | 第200-201页 |
(二)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水平 | 第201-203页 |
(三)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制度性质密切相关 | 第203-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3页 |
后记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