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民间文学论文

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目录第12-16页
绪论第16-35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6-17页
 第二节 研究资料来源、方法与重难点第17-19页
  一、资料来源第17-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三、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第19页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第19-32页
  一、关于白蛇传的研究述评第19-28页
  二、关于“经典”的研究第28-32页
 第四节 主要理论和术语的说明第32-35页
  一、运用的理论第32-33页
  二、关键术语界定第33-35页
第一章 经典的意义:文学经典及其经典化第35-48页
 第一节 经典及其经典化第35-39页
  一、阐释“经典”第35-37页
  二、“经典化”第37-39页
 第二节 文学经典的特征第39-43页
  一、实在本体之“经典”第40-42页
  二、关系本体之“经典”第42-43页
 第三节 白蛇传之为民间文学经典第43-47页
  一、民间文学经典第43-44页
  二、白蛇传作为民间文学经典的特征第44-47页
 小结 经典与民间文学经典解读第47-48页
第二章 经典的叙事:白蛇传的历史形态第48-80页
 第一节 口头叙事经典及形成第48-54页
  一、白蛇传传说第49-51页
  二、白蛇传歌谣第51-54页
 第二节 书面叙事经典及形成第54-58页
  一、书面叙事中的通俗文学第54-57页
  二、书面文学中的精英文学第57-58页
 第三节 表演形态经典及形成第58-61页
  一、戏剧白蛇传第58-60页
  二、其他表演形式的白蛇传第60-61页
 第四节 影视叙事经典及形成第61-69页
  一、影视改编的必然性第62-64页
  二、改编方式第64-67页
  三、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第67-69页
 第五节 网络叙事经典及形成第69-77页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特征第69-72页
  二、网络白蛇传的类型第72-75页
  三、网络白蛇传的传承特征第75-77页
 小结 白蛇传历史形态解读第77-80页
第三章 经典的品格:白蛇传的文化内涵第80-100页
 第一节 婚恋与人性自由的追求第80-86页
  一、婚恋与人性第80-84页
  二、平等意识第84页
  三、狂欢意识第84-86页
 第二节 异类婚的想象与神秘性第86-91页
  一、“异类婚”界定及结构第86-87页
  二、异类婚产生原因第87-89页
  三、异类婚表现形式第89-91页
 第三节 生命价值与文化意义第91-98页
  一、生存意识的表达第92-93页
  二、对“情”与“理”的思索第93-95页
  三、对“自我”的思索第95-98页
 小结 白蛇传文化品格解读第98-100页
第四章 经典的建构:白蛇传的艺术路径第100-125页
 第一节 经典人物形象第100-113页
  一、白娘子第100-103页
  二、青蛇第103-106页
  三、许仙第106-110页
  四、法海第110-113页
 第二节 经典结构第113-119页
  一、二元对立结构第113-116页
  二、单线式、三段式第116-118页
  三、封闭式团圆结局第118-119页
 第三节 多维叙事第119-123页
  一、原型叙事第119-121页
  二、“小传统”叙事第121-123页
  三、“大传统”叙事第123页
 小结 白蛇传艺术路径解读第123-125页
第五章 经典的塑造:白蛇传的创作主体第125-144页
 第一节 冯梦龙:白蛇传的完善和“节点”转换者第125-129页
  一、完善成篇第126-127页
  二、“节点”转换第127-128页
  三、“世俗化”回归第128-129页
 第二节 黄图秘与方成培:白蛇传戏曲的奠基人第129-133页
  一、黄图珌《雷峰塔》传奇第129-131页
  二、方成培《雷峰塔》传奇第131-133页
 第三节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与田汉的京剧《白蛇传》第133-137页
  一、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第133-135页
  二、田汉京剧本《白蛇传》第135-137页
 第四节 《新白娘子传奇》剧组与《青蛇》剧组第137-142页
  一、《新白娘子传奇》剧组第137-140页
  二、《青蛇》剧组第140-142页
 小结 白蛇传创作主体解读第142-144页
第六章 经典的接受者:白蛇传的承续力量第144-156页
 第一节 接受者第144-149页
  一、口承叙事的接受者第144-147页
  二、传统媒介视阈下的接受者第147-149页
 第二节 接受者对经典化的推动第149-154页
  一、方向的“引导者”第149-150页
  二、“发现人”的推介第150-154页
 小结 白蛇传接受主体功用解读第154-156页
第七章 经典的承续:白蛇传的当代传承第156-169页
 第一节 白蛇传经典的当代意义第156-160页
  一、作为“文化精神”的存在第156-157页
  二、作为“历史”的存在第157-159页
  三、作为物质财富的存在第159-160页
 第二节 白蛇传经典当代承继第160-167页
  一、政府层面第160-162页
  二、民间层面第162-164页
  三、产业层面第164-167页
 小结 白蛇传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解读第167-169页
结语 经典的永恒:民间经典与文化重述第169-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2页
附录第182-185页
 附录一:以白蛇传为原型的影视改编作品第182-183页
 附录二:白蛇传相关文学作品第183-185页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85-186页
致谢第186-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
下一篇: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